一棵树,每一片叶子都在争取阳光,的确是“适者生存”,但是却并不一定是“优胜劣败”,因为假如每一片叶子都善于争取机会,树的营养就越来越丰富,整棵树就会越长越高;结果上是让更多的叶子能够找到机会,良性循环,树叶就越来越茁壮茂盛;虽然叶子仍然有高低,取得阳光的机会也不见得完全一致。
社会也是这样,当人人都有机会进入社会流动,这个社会就会有更大的能量去整体发展,也会倒过来让每一个个体有更大的流动和发展机会。教育的社会使命,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有希望,有能力、有可能创造机会发展自己。
教师也好,家长也罢,我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在意念上堵塞了学生的上进心,或者把“人上人”的观念误作为上进心。对于学生,为患无穷,社会也会有真正的进步。
读读这段话,心里沉甸甸。
今天的教育为了什么?
为了分层,为了选拔,为了优胜劣汰,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为了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
但每个孩子,天生来都是有差别的。有的可能擅长背诵,有的可能擅长手工,我觉得可能擅长劳动,有的可能擅长想象,但在学校里,用统一的模子——成绩来衡量。小学的成绩看背默,中学的成绩一部分来自智,商一部分来自背诵。成绩低的,老师轮番轰炸,家长轮番轰炸。炸的各个孩子如同罪人般。
作为班主任,每天看着班级坐在角落上的几个孩子,低着头头苦熬时间,心里很不是滋味。尤其到了中招前,一次次被家长老师轮番轰炸,必须考高中,必须考高中,如果有一两个在重压下辍学了,科任老师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也会有隐隐的负罪感。这还是教育吗?教育还是社会的吗?既然教育要分层,又何必让最下层的孩子来做牺牲品?让最下层的孩子,成绩不优秀的孩子也能找到尊严感,让他们除了成绩之外,还有另外施展能力的地方,不行吗?当九年级下册只为升学服务的时候,职业高中的招生可不可以提前一段,让这些不用升学的孩子可以找到除知识以外的存在感?
让一颗叶子都能找到机会,让大树越来越茁壮茂盛。虽然叶子仍然有高低,虽然取得阳光的机会不见得完全一致,只要争取阳光,努力向上,就会带动整棵树枝繁叶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