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好好思考》这本书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说的是读书不必要把心思都放在读书上,只需把20%的时间来读书,剩下80%的时间用来思考。有时候读书速度很快,读书会有一种快感,可是读完之后又能记住多少,读完一本书之后反而会有一种失落感。
读书不一定非得花时间在“读”上,如果是想要掌握知识,那么更应该把时间花费在“思考”和练习上。读书学习时遇到有触动的地方,就要先停下来,把有触动的地方记录仪下来,并针对这个点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跟自己有哪些联系,如何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去。一本书哪怕有一句话触动了,并因此而改变,那么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联想到,之前看《认知觉醒》里面,周岭老师也是推荐这种方法去读书,先去速读那里有触动,就立刻停下来,人对这个点去思考延伸。我自己有时候也在用这种办法读书,有触点的时候就停下来思考,我觉得思考的时候比读书的时候还要费劲,不断去深挖这件事,背后的逻辑,还有类似的事件,这样不断的锻炼自己,还是有所成效的。
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人们会着重于学习具体知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理解概念和练习掌握知识方面。第二个阶段,探索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知识已经不是我们学习的对象,而是在解决问题时自己创造或拿来使用的工具。
这段话让我不断的陷入沉思,自己的学习模式又是属于哪一种,我想了想还是处于第一阶段,还在追求学习知识,还在花费大量时间去掌握知识。想到这些有些明白,上学时为什的努力学习,成绩却总是上不不去,而有些人看似不怎么学习,考试却总是名列前茅。自己是属于为了学习而学习,而那些学霸们,已经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根本就不在一个层级之上。
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古时候的先贤们也都有遇到过,并且已经解决,并把解决问题的方式流传下来。只不过是我们没有理解运用。突然觉得中华经典书籍包含了太多的智慧,很多看似普通的话语,却蕴含了很多道理,大道至简。
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跟陌生人聊天,那么两个不熟悉的人,如何化解尴尬。第一就是反问对方擅长的领域,这样对方就会滔滔不绝的讲述,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又蕴藏着那些规律。如果每个人都是自我为中心的话,那么双方就会很尴尬,不能够处在这个同频共振的状态。反过来如果能够从自我为中心,转换为以他人为中心,那么与人相处起来就会更加轻松愉快。
这让我想起之前做销售的时候,经常性的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看客户需要什么,自己去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当时只是知道要怎么去做,却没有深入思考背后所隐含规律。
同一件事,不同人的人去看,会有不同的结局。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句话:我虽然控制不了暴雨,但是可以改变洪水的流向。这句话处自凯撒,本来我理解的并不深刻,凑巧在文中又遇到这个故事,让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以前我看历史,也仅仅是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待,就像是看故事一样,这样只是走马观灯没有多大的效果。倘若把自己代入进入,身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如何去解决,再看看这些伟人们是如何解决,经过对比就能发现自己与他们思维认知上的差距,只有先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去弥补。
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不断的来优化自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