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以岳飞的《满江红》开头,不止是因为我非常喜欢这阙词。词中那无比愤恨激昂的斗志,正是因那段历史而起,而让这位抗金名将怒发冲冠并立志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的也正是词中所提到的靖康之耻。
《南渡录》正是一部展示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的著作。而作者辛弃疾也不愧于他绝世的文笔,寥寥两万字,用平实朴素的风格,就将那一段屈辱不堪的史实写的淋漓尽致,字字泣血。
先来看下徽宗父子从国破家亡到身死异乡的时间线。
靖康(钦宗国号)元年三月初二日,金人围京城。
二十五日,京城陷。
靖康二年三月初三,钦宗被禁金军营。次日,徽宗同禁于此。自此日至十五日,皇族后妃诸王累累至军中不绝。
三月十八日,钦徽二帝并二后乘马北行。
二十一日,至黄河岸。
二十二日,入卫州。
二十七日,至泉镇。
四月初一日,过真定府。
五月二十一日,到燕京,朝金主。
六月二日,朱后死,时年二十六岁。
十三日,至安肃军听候。
六月末,移居到云梦。
绍兴二年,郑太后崩,时年四十七岁。
绍兴六年,徽宗崩,时年五十四岁。
绍兴八年戊午,钦宗入源昌州。
十月十九日,到燕京。
绍兴十二年,赐帝居于燕京之北。
绍兴十五年,徙帝于城东王田观。
绍兴二十年,徙帝入城,囚于左廨院。
绍兴三十一年春,帝崩,时年六十岁。
从以上密密麻麻的日期和地点就能看出,曾经锦衣玉食的大宋皇帝被金人俘虏后,受了多少苦难。
大宋的汴梁到金国的会宁府相隔近4千里,宋钦宗一行人被金国官兵押解,一路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可以说受尽了磨难。
时雨霁泥滑,路淖不可行,帝与太上及后皆在泥中伏蹲,饮食粗粝,形容黧黑,目睛并昏。
时二后自出京以来,足跣不复能行,虽乘马,足皆生疮,肌肉瘦瘠。二帝亦枯槁不类人形。
文中这样的描述有很多,无不展现二帝北行的痛楚,让人思之怆然,但同时也写出了二人的懦弱无能,动辄痛哭流涕,毫无尊严可言。
倒是文中提到一个女子,叫人印象深刻,名唤玉箱,应该是钦宗的侄女。在亡国被辱后,依然敢于声色俱厉的怒斥金主,似乎较总是哭哭啼啼的男子更显风骨,只是最终下场凄惨。
妃曰:“父母骨肉何可不预?陛下还有父母也无?”语甚厉,因此金主怒发,曰:“留汝在宫中,外有父兄之仇,内有妒忌之意,一旦祸起,吾悔何及?”妃曰:“汝本北方小胡奴,侵凌上国,南伐炎宋,北灭契丹,不行仁义,专务杀戮,使吾父兄孤苦,他日汝亦遭人如此夷灭也。”金主愈怒,手刃杀之。
在这可悲可叹的屈辱中,一路北行的父子二人,用旷世斐然的文采,写下降书,写下感叹身世悔恨交加的诗词,可笑,却也不忍卒视。
今一家被虏,百口分飞,父子二妻,尚祈哀宥,伏唯陛下德过尧舜,威胜汤武,既已灭宋,当立异姓。而微贱之躯,听命几下,幸与赦文,苟延残喘。
这就是两宋更迭中的一段历史。
有人质疑《南渡录》并非辛弃疾所作,说他作为封建文人,忠君爱国思想早就深入骨髓,断不会将皇帝写的如此胆小怯懦。但不管如何,靖康之变是无争的事实,又何必怕人评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