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六三、“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和承气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不解,代表病人肠胃本来就不好,一发汗津液没了。这是表热刚开始进入阳明的主证,汗出了烧还没退,烧是“蒸蒸发热”一阵一阵上来的,代表在胃里面,即十二指肠的地方,用调胃承气汤。
二六四、“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和之则愈。
伤寒因发汗解,结果医师用吐法或病人刚好吃坏肚子吐了,伤到津液了,胃下面堵到,故腹胀满。
二六五、“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鞭者,与“小承气汤”。
太阳病,用吐下法后大便还是出不来,用小承气汤,光是吐,用调胃承气汤。
二六六,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鞭,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五六日,与“小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鞭,后必溏,未定成鞭,攻之必溏。须小便利,矢定鞭,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脉弱代表表虚,无怕风恶寒、体重节痛、有汗、发烧、项强等表证,也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等柴胡证,病人烦燥,代表胃已经生燥了胃里硬硬有梗到的感觉,胃口还有,是小承气汤。
如果喝了小承气汤后,还是不大便,小便少,虽然不能食,但大便先硬后软,代表里面湿很盛,不可攻下,要等他“小便利,矢定鞭”时才可用大承气汤。
如何知道湿盛?1、腹满,2、大便溏稀。
临床上不需要等,用处方把湿利出来,比如确实病人口很干,可用五苓散搭配承气汤。条辨是死的,临床上灵活运用。去湿的方法是均为利小便,除了湿在关节用汗法。
下法有二:一攻大便,二攻小便。阳证时利大便,阴证时利小便。当病在阳明时,通大便比利小便速度快。
二六七、“伤案”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证的阳明燥实产生的燥气会往回逆,不但会发狂奔走,拈衣摸床,如见鬼,还会眼睛看不清楚,没有表证和里证时,要考虑大便通不通。
二六八、“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时候已经燥热了, 汗流很多了,就要速下,所以只要确定是大承气汤证,就要速攻,不要怀疑,否则燥矢会把津液迅速发散掉,等到食物都吞不下了就危险了,这就是急下存阴的观念。
二六九、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整个腹部胀满已经大痛了,大承气汤证痛的时候,到不要按都会痛了,赶快攻,不攻的话,运气好转盲肠炎,运气不好的脑膜炎。急下时用大承气汤。
二七〇、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直“大承气汤”。
什么叫“减不足言”?肚子胀满,按压天杼穴痛了,大承气汤攻下去后,病人有舒服点,但是还是胀满,就是先前开的大承气汤太轻了,要开重一点,所以这条辨讲的就是大承气汤剂量不够,要再用大承气汤。
二七一、“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证兼有少阳证,一定下利,有少阳证就会进入阴证。阳明脉大,少阳脉弦。
为什么“必下利”?病进入少阳的时候是胆,病随胆汁分泌出来,进人阳明病的时候,等于肠子发炎,如果单纯阳明热没有少阳证,热到最后就变成燥屎,津液就设了,所以有胆汁在里面的时候,因为胆汁会帮助消化,所以胆汁因病而分泌大多,就一直在下利,下利的时候会看到青黄相间的浊物。
何谓“克”?脉完全弦的时候就是木盛,木会克到士,少阳脉大于阳明,就叫作“克”。何谓“贼”?如果脉大,阳明脉盛,土会反侮到少阳,反侮就叫做“贼”。
“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阳明少阳合病应该是脉大而弦,这是正常的,有的时候脉很弦而不大,有的时候脉很大又一点点弦,都是不正常。
滑脉代表有实,象摸拉动中的绳子一样,病人身上如果有长东西,摸到的脉就是滑的,数脉代表有热。
临床上遇到阳明少阳并病的,有下利,摸肚子拒按,胸胁又苦满,常常柴胡汤承气汤一起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