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童年时,二战区正横行霸道,他们嫌“后寨沟”是八路军叫的,就改为“后补村”,村里二寸左右长的村章(我爷爷掌握过)、村庙里的青石叫盆(用于庙里拜神烧纸的石凿盆,不会写“叫”字)上的刻字都是“后补村”。其实“后寨沟”本名“后寨村”,是人们叫着叫着叫为“后寨沟”了,与八路军无关。
“后寨沟威风着哩,那时叫‘后寨沟行政村’……”父亲不无自豪地说。
当年“后寨沟行政村”,统辖着以后寨沟为中心的附近九个邻村,包括西面一里外的云家庄村、西南面四里外的武家窊村和五里外的郝家川村、东面二里外的忠庄村和三里外的吕家庄村、北面二三里外的伦户村和段家庄村、西北面的枣林村和桃沟村(1971年双池划归交口后,段家庄村、枣林村和桃沟村划到双池镇)。
没想到我后寨沟村还有这么荣耀的历史,真是洋洋大后寨沟呀!可如今的后寨沟呢?从威风凛凛的堡子上到号称“台湾岛”的崖上,满共才17个人,还都是老弱病残。村子呢?长蒿乱石,泥疙瘩挡道,山上枯蓬荒地,道路破损,真是荣光散尽,繁华不再啊!
而曾经被后寨沟统辖的几个靠近公路的村子——郝家川村、武家窊村、枣林村,在80年后的今天,虽然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也有不同程度的荒凉,但毕竟家有人口、田有庄稼、阡陌交通、鸡鸣狗叫,保存着一个村落的生命力。这大概就是战争年代和和平时期的不同吧。
“哎!几个可以的人老的老死的死,村子一下子不行啦!恹恹地被划到武家窊村委了……”父亲说起来有不尽的感叹。
二战区见后寨沟地势高,有四道梁,四通八达,所谓“四根轿杆”(村里相当于一座“轿子”),还高地起伏,地形复杂,就选中这里修碉堡。碉堡很大,位于村子最高处的“堡子上”,修建用时长,投入各处的民工劳力。碉堡修成时父亲进去过一次,他从距离碉堡150米左右的一家的一孔窑洞进去,钻过窑洞内的地道进了碉堡,踩着碉堡内的一层层木头梯子爬到顶层,看到了分别朝着四个方向的碉堡口,内部能住人能做饭。事实上碉堡并没有用于打仗,也没有住人,只是用于备战而已。
1949年刚解放,父亲12岁,他和几个孩子参与了为烧掉碉堡找柴禾的行动,大点的孩子领着他们上山、到树林里,搂回一抱一抱的柴禾,交给大人。碉堡被人用炮炸开窟窿,大人们从窟窿塞进柴禾,点燃,柴禾噼啪作响,顿时引燃了碉堡内的木梯。隔着厚厚的堡壁,人们先是看见烟雾窜出碉堡顶层的四个炮眼,再看见火苗窜了出来……
碉堡只剩下个空壳,若干年以后,空壳也被彻底炸毁。从此碉堡不在,后寨沟战事不复,天下太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