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描述了六朝时繁盛的乌衣巷在数百年后的衰败景象,引发人们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而诗中提到的“王谢”,正是六朝时的两个名门望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
琅琊王氏作为东晋的联合创始人,在当时和皇室的力量势均力敌,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盛况,无论是成名时间还是显赫程度,都是谢家有所不及的。
但要说起到家学传承,尤其是诗文传统的延续,更胜一筹的却是陈郡谢氏。
风流宰相谢安自不必说,谢家还先后涌现出有“林下之风”的东晋才女谢道韫、被誉为“江左风华第一”的谢混(读音滚)、以及让诗仙李白倾心不已的大小谢(谢灵运和谢脁)。人才之繁盛,令人叹为观止。
而谢家延续数代的“文义赏会”传统,无疑是家族繁盛的重要精神给养。
今天,我们就穿越回一千七百年前,回顾一下那些从东山到乌衣巷的家庭读书会的精彩瞬间。
02
谢家的祖先原来居住在陈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周口一带。西晋八王之乱时,谢衡为了躲避中原的战乱,举家南迁,到了会稽郡的上虞东山定居下来,历史上也将此后的谢氏称为“东山谢氏”。
在谢家成为六朝名门望族的过程中,几代人付出了卓绝的努力,南迁的谢衡、首位封侯的谢鲲以及在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谢尚都功不可没。
但真正让谢家成为比肩琅琊王氏的两大超级家族之一的最大功臣,却非谢安莫属。
谢安出生在公元320年,那时东晋刚刚建立不久。谢安年少时,谢家经过几代的经营,已经初具影响力。
谢安的伯父谢鲲,和东晋的权臣王敦交往密切;父亲谢裒是当时的名士,官至吏部尚书;堂兄谢尚军功卓著,北伐时还把流落在外多年的晋朝传国玉玺迎回了江南,终结了东晋皇帝数十年被称为“白板天子”的尴尬。
但谢安本人在四十岁之前,却基本处在隐逸的状态,和前面提到的阮氏才子类似,屡屡拒绝朝廷的征召。
大部分时间,谢安都隐居在会稽郡的东山,与好友王羲之、孙绰等人交游频繁。在魏晋时代最风雅、最具影响力的一次聚会中,也就是王羲之在曲水流觞中为写下“兰亭集序”的那一次,留下了谢安的身影和诗句。
当然,谢安的隐居并非纯粹的出世。其中,颇有几分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韬光养晦、相机而动的意味。除了和王羲之等风雅之士交游之外,隐居期间的谢安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负责子侄辈的教育。
谢安自己的子女并不多,但子侄辈的人却着实不少,加之他的几个兄长早亡,于是谢安便承担起了教育谢家子弟的任务。
不过,谢安的教育方法颇有创新之处,根据《世说新语》里的记载,他对传统教育方法应用很少,甚至还因此引发了谢夫人的吐槽。
谢夫人问谢安,为什么平时看不到你教育儿子?
谢安回答:我是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儿子。
而谢安自己的教育方式中很重要的一种,就是“文义赏会”,这个形式和今天很多人倡导的家庭读书会颇有类似之处。
03
谢安主持家庭读书会的地点,一般是在东山谢府的春晖堂。
主持人自然是谢安,参与者有谢安的子侄辈谢朗、谢玄、谢韶和谢道韫等人。
在家庭读书会中,谢安除了为谢家子弟讲解经义以外,还会随时把时事和风景作为讨论的素材。而会稽东山秀美的景色,也为家庭读书会,平添了几分诗意。
某年隆冬的读书会,正赶上东山飘起了漫天大雪,对于已生活在江南地区几代的谢家子弟,这种景色平时难得一见。
赏雪之余,谢安不忘借此启迪子侄们的才情,于是就地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才思敏捷的侄子谢朗,立刻答到:“撒盐空中差可拟”,意思是说:大概就像有人把盐撒到空中的样子。这个比喻挺形象。在座的各位听完纷纷鼓起掌来。
谢安的侄女谢道韫却摇摇头,不以为然。谢安见状,就让谢道韫说说看,谢道韫脱口而出:”未若柳絮因风起”,与其说雪像撒到空中的盐,还不如说它们更像被风吹起的柳絮,大家听完赞叹不已。
读书会主持人谢安并没有擅加评论,只是赞许的大笑。
从此,“咏絮之才”成为形容女子有才华的著名成语,谢道韫因此流芳后世。
谢安组织家庭读书会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熏陶子侄们的文艺气质,帮助他们探寻人生的志向也是“文义赏会”的重要内容。
在另一次家庭读书会中,谢安就问了大家一个很深刻的问题:《毛诗》何句最佳?
“毛诗”也就是如今流传的《诗经》,这句话就是问《诗经》里哪句最好。
这回率先出场回答的,是侄子谢玄,他认为最好的一句应该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不得不说,这句源自《小雅.采薇》中的诗确实是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它反映了从军将士思归的情绪,直至今天还经常被用于各种文学作品之中。
而谢玄的姐姐谢道韫再次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她认为最好的应该是: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
这几句是出自于诗经的《大雅.烝民》,讲的是帮助周宣王成就中兴之治的卿士仲山甫,经常忧虑社稷忧虑百姓,这个思想境界显然比谢玄那个沉溺于个人情感的诗句更高远,谢安听完,也称赞这几句确实有“雅人深致”。
一轮头脑风暴后,主持人谢安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而这个答案有点出人意料:
谢安认为诗经当中最好的诗句竟然是:
訏谟定命,远猷辰告。
这句诗出自《大雅·抑》,如今听起来已经有些晦涩了,大致的意思是用胸怀宏大的谋略来制定政令,及时把远大的规划谋略昭告天下,让老百姓同心同德。
谢安用这样的诗句,或许是要让他的子侄们懂得:
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身为世家子弟的责任和担当。
即便这样的意境,当时年幼的子侄们还未必能够全然理解,但至少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04
若干年后,时局的变故打破了东山的宁静。谢安的弟弟谢万在北伐中失利,被贬为庶人,谢家在朝堂的地位岌岌可危。
为了家族的荣誉,四十岁的谢安终于走出东山,回到了波诡云谲的政治舞台中心。历任权臣桓温的帐下司马、吴兴太守、侍中以及中护军等职,凭借卓越的政治才能,成为主掌朝政的重臣。
公元383年,当前秦皇帝苻坚率领着百万大军南下讨伐东晋时,担任东晋征讨大都督负责军事与苻坚对垒的,正是年过花甲的谢安,而昔日谢家读书会的少年们,早已成长为东晋的中流砥柱。
在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中,谢安坐镇都城,谢石亲临指挥,谢玄和谢琰奔赴战场,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兵力,把不可一世的前秦皇帝苻坚杀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化解了东晋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军事危机。此役结束后,谢家一门四人晋封为公爵,谢氏家族就此成为江左第一门第,声望达到顶峰。
05
光阴荏苒,谢安和他的子侄们从隐逸的东山回到了世家大族聚居的乌衣巷,但谢家读书会的传统并没有因此消失。
谢安去世后,担负起“文义赏会”核心人物的,是谢安的孙子谢混。
谢混不但善写文章,而且颜值颇高,号称“风华江左第一”。但他的性格比较孤傲,不太喜欢交际。平时最大的爱好,就是和子侄们在乌衣巷里清谈玄理,宴引歌咏。历史上称作“乌衣之游”。
和谢安的东山读书会类似,谢混主持的乌衣巷读书会,也会在讨论中把一些人生哲理潜移默化的传授给子侄。
不同之处在于,谢混还会通过原创诗歌,具体品评谢家子弟的优缺点:
谢混曾经写了一首《诫族子诗》
康乐诞通度,实有名家韵。若加绳染功,剖莹乃琼瑾。
宣明体远识,颖达且沉隽。若能去方执,穆穆三才顺。
阿多标独解,弱冠纂华胤。质胜诫无文,其尚又能峻。
通远怀清悟,采采标兰讯。直辔鲜不踬,抑用解偏吝。
微子基微尚,无倦由慕蔺。勿轻一篑少,进住必千仞。
数子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
前五章的每四句评价一位子侄,既肯定他们的优点,也点评了他们的不足。
比如谢灵运的问题是“放荡不羁”,谢晦有时候显得过于方正和固执,谢曜的不足是缺乏文采,为他们指出了应该改进的方向。
如果说在谢安的东山读书会中,最出风头的是才女谢道韫;那么在谢混主持的乌衣巷读书会中,最闪耀的那颗明星当属谢灵运。
谢灵运是谢玄的单传嫡孙,刚好出生在谢安去世的那一年。受当时的风俗影响,谢灵运幼年时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寄养,十五岁才回到建康。重返乌衣巷。
谢灵运才思敏捷,文采斐然,深受叔父谢混的喜爱,在谢混的争取下,谢灵运在很小的年纪袭封康乐公的爵位,食邑三千户,这个数字在当时来说相当可观。而在谢滚的那首诫族子书中,第一个提到的也是谢灵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不过,出乎很多谢氏家族成员的意料,性格不羁的谢灵运后来却并没有继承谢家擅长“玄言诗”的传统,而是开创了山水诗的流派,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
不过,这也恰恰是谢氏以“文义赏会”为主要形式的家风具有包容性的体现吧。
06
今天,提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聚会和交游时,我们往往会有很复杂的情绪:一方面,对曲水流觞的优雅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又常常叹息“清谈误国”带来的巨大危害。
其实,在那个年代,也不乏像谢家的“文义赏会”这样兼备风雅气质和实用价值的聚会,只是凡事过犹不及,当清谈之风过盛,甚至取代身体力行,成为人们的主要追求之时,种种令人扼腕叹息的后果也就由此产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