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
不是放纵,或者溺爱。
是有道理的行为,
因为知道真实情形,
明白其中另有味道。
了解,并且同理其中感受,
不以世间俗见参于其中,
纯只有大智之学,
帮助还有包容所有。
孩子们,
彼此之间总会有过不去的时刻,
或者是短时间内还改不下的个性情绪,
如若是极力的逼迫,
有些时候还是难改其中性情,
反是软硬兼施,那样才是明智之选。
因为人总是喜恋赞许的滋味,
太多强硬的语气,严厉的口吻,
孩子的心经常会跟着强硬起来,
真正能做改变的反是为少,
或者有些孩子会变的更不喜欢自己。
孩子,生存在这世间也有许多的不容易,
更当是在想要做些转变之际,
那时的考验总会特别明显,
其实关于难改的性情与脾气,也是需要多一些包容。
包容什么?
包容一些,慈悲对待自己累劫累世经历的过去。
包容一些,时间空间上的因缘差异。
包容一些,当下自己所不能完善的情形。
顺应一切,改变主要是在自己安定的决心,
一次不成,再数多次以后还是可以改变。
孩子应当放宽自己,
真正如实的去做,成功就将会现前。
包容的心,实当人人具有。
无论是对待他人的真心,
亦或者是对待自己的方式,
包容皆会是一门重要的学习,也是慈悲的表现。
人生世上,总有各式各样不同的人种,
个性、习气、性情、情绪种种不同,
不尽相像的同血亲缘上,
也还是必须学习包容的态度,
尊重与面对种种异同的变化,
但其实孩子,虽说异同,
实异,实也相同。
相爱夫妻,
同性相吸,但于微细还是不同,
能否看似相同?包容练就功夫。
体谅与行为,是否运用得当?
知悉彼此,
但不再是运用放纵的爱情,
而是明理的大智,能够彼此真实成长,
成就的夫妻,此生相遇才会真实。
包容今生,
包容今生所遇,
包容今生所有,
包容真实情境。
人间世间没有任何需要计较的部分,
真正的踏实皆是放下的功夫,
包容先是需要放下自己,
先除去自己的对立身份,
少了一面墙的硬度,
自然碰撞也能变得柔和一些,
不将世间的所有看入心中,
纯只有经过走过的平常心情,
不起心动念,平态接触万种,
无起丝毫妄状,
能于平和,自然接待,
那就是包容的力量,
以平和面待世间妄物,
无将净心放置在世间妄态浊里,
能见不见,能平心明。
放下世间妄态的己见,
即便所见正确,
还是必须学习包容,
顺应,随顺,方便的进行改过,
才能于真正大理大法之下,看见真相,
顺向的进行引导,
能明自然能够从中开启,
未明,则需再包容等待,
等待缘熟那时再起。
在于色身肉体之中,
许多皆是机缘,亦皆是种种考验,
能够包容的,其实是以最大的慈悲给予等待。
面对过错,给予机会,还有包容的支持。
面对恶习,给予宽恕,还有包容的指导。
面对困难,给予体谅,还有包容的悲量。
面对长处,给予称赞,还有包容的心量。
面对短处,给予拥抱,还有包容的等待。
面对世间多态,
包容正是一切法的善向,
能以包容,所有皆能够真实转变。
法的宣扬,
包容是心向的力量,
慈悲是心力的能量,
孩子应当学习善法,
心应当知觉,
何以为全?和以为全。
佛是善法的导师,
负责教导孩子们归善,
孩子们的心志,佛也负责提拔帮助,
希望有一天孩子们也能够成长,
孩子有天也要成为教导更多孩子们的善导师,
大善导师,教会大众明白许多道理,
佛法的宣扬必须从此正宣,
善法的力量无比殊胜。
包容,
接纳无限宽广的众灵,
容纳无限多种变异的性格,
但于心中始终不动。
包容是门极具技巧的功夫,
孩子们应当学习,还有善将运用,
佛法的浩瀚,难以言喻,
希望孩子们都能知道其中的真义,
南无阿弥陀佛,吾今宣扬。
佛开示由主笔释法玺主笔写下佛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