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于外而求于内

作者: 潘晋辉 | 来源:发表于2022-11-01 00:10 被阅读0次

由于某种原因,今天提前了一天准备好了正反馈。

昨天在看这本关于《格式塔》的书的时候,会回想到一个事情。

有时候,我们来的一股“无名火”,是来自于什么原因?

书里面提到一种方法,叫“心理地图”。

心理地图示意图

对于这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找到童年发生的事情,从而解答为什么我们会因为这样的类似事情,而感到有情绪波动。

他是从“时”“地”“人”“事”“态”“情”这六个要素去分析的。

比如:

一个人因为别人不回信息而感到有“无明火”的存在,觉得为什么会有人不看消息不回消息的?

那就把事情从这六个要素出发写下来,越详细越好。

时间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早上中午还是晚上?

地点比如说家里还是公司?门口楼梯口还是桌子旁?

你的情绪是什么?生气?焦急?还是自卑?

然后再从“情绪”出发,想想有没有类似的事件?

然后继续按照六要素写下来,一直按时间轴往外排。

这样,就可以通过这个“心理地图”,找到事件的共通点。

比如有的人对季节敏感,有的人对在桌子旁有应激性反应,有的人是对某个人有情绪等等。

只要一串联下来,就能发现根源在哪了。

继续排这个地图。

这个人在先前,对另外一个人的“不回消息”,感到的是非常的烦躁不安。

然后,就可以尝试一下把关键词放在“不回消息”上。

最后发现,是因为童年时期,这个人的父母对于自己的诉求,没有作出及时的回应,也就是说被无视了自己的话语。

所以,这个人长大以后,对于别人的“无法及时反馈”,先是感到自己的存在感缺失,转而由于后天的影响,接着是感到愤怒。

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先天反应”和“后天反应”。

先天反应是指本能的反应,也就是说最开始最原始的一种反应;

而后天反应指的是在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中,学习到的一种攻击性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反应。

而有的人因为知道这种攻击性行为不好,所以就把自己压抑住了。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压抑的心理状况。

所以其实,我们在很多的事情上,不用求于外的,而是求于内。

就是说:

遇到事情的时候,本能反应是怨天怨地怨空气,觉得很多命运什么对自己不公之类的。

转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心理地图”,找到自己的深层潜意识,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原因,导致自己会有这种想法和情绪。

不求于外而求于内。

“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
摘自《围炉夜话·第一八八则》

说人话就是:

在内在方面努力求进步的人,必然对外在事物不会有许多苛求。

当我们不断地向外索求的时候,就会在不断寻觅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

而当我们“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时候,我们就会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了。

这或许就是“境随心转”的原理吧!

相关文章

  • 不求于外而求于内

    由于某种原因,今天提前了一天准备好了正反馈。 昨天在看这本关于《格式塔》的书的时候,会回想到一个事情。 有时候,我...

  • 不求于外,只求于内。

    兰草在春季里枝叶茂盛,秋天的桂花也淡然皎洁。 它们在各自相应的季节中繁茂,春秋也因而成为了令人赞美的季节。 佳节二...

  • 求于外不如求于内

    神是什么? 上帝?佛祖?玉皇大帝? 神能干什么? 拯救世人?引人入极乐? 世界上没有神仙,神不过是放大的人,换句话...

  • ❤菩提语❤(12)

    迷者外求,觉着内醒;迷者慕师,觉者慕己。外求受限,内醒无限,依师而不执于师,执于师不如无师。依法而不执于法...

  • 《正蒙》句解第五十八

    作者:夫子音 【原文】: “正己而不求于人”,不愿乎外之盛者与! 【译文】: 中正自己的言行而不外求于任何人,这样...

  • 一瞥,曲水流觞

    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

  • 人与永恒

    求诸于内无法得到满足者,往往易于诉诸于外

  • 求达不求闻

    孔子曰:求达不求闻 “达”指为行为合宜,谦虚低调,处事慎重,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 鸡(肠)汤换个中式汤碗(5)

    熠林的翻译: 君子探于内, 庸人求于外。 英语原文: What the superior person seeks...

  • 无待于外,自足于内

    忘记是在哪里看的“无待于外,自足于内”八个字,就已经喜欢上了,并称之为“八字真言”。 只是在做自己的时候,常常还是...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求于外而求于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ikl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