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怀里抱着一个呱呱坠地婴儿时,有没有憧憬过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30年后,他(她)是什么样子呢?作为父母,你对孩子的期望是什么?是不是期望孩子以后生活快乐,走向成功?是的,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只是,怎么从这里走向那里?你所知道的路径是什么呢?
《情感依附》这本书历时30年,研究了76个婴儿从出生起就跟踪研究,直到他们30岁。考察他们不同生活路径的源头,以及什么对他们的影响最为深远,结果显示父母和家庭是最为重要的。大部分获得好的早期照顾的人发展较好,而大部分早期照顾有问题的孩子在后面的发展不够好。当然还有20%的发展同早期照顾后产生的预期不一样:一些人的生活不尽如人意,一些人比预期更好。76个被试者中有一类被作者列为成功者,他们的童年早期被父母照顾的很好,成年后的他们过着充实的人生。阅读他们的生活轨迹,可以给我们这些焦虑的父母,很多的启示。
都说“3岁看大,7岁看老”,而现代教育理论也印证了这一说法,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0~3岁,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孩子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情感依附》的研究重点也是孩子7岁之前的经历,通过拍摄影像,定期访谈,18岁和30岁时进行回访,令人震惊的结果是:大多数儿童在六七岁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格,儿童期形成的人格大多数会伴随他们一生。当我读到这些时感觉脊背发凉,以前只知道0到3岁对孩子成长很重要,到现在才知道为什么重要,以及又是如此重要!
尼古拉斯是76个被试者中属于“成功者”的一个,他有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事业上也很成功,他在30岁访谈中讲到关于母亲的一段童年的记忆。“我最早的记忆是我们去广场玩儿,广场离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不远,滑梯,沙箱和别的孩子都很有趣,但那天我却找不到母亲了,惊惶失措,那一定是我大约三岁的时候,我转来转去,四处寻找她,越来越害怕,然后我突然看见了她那个瞬间,我有一种巨大的如释重负的感觉,接着,她把我抱起来,拥抱我,整件事就结束了。”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和孩子身上,会怎么样呢?首先我自己可能会被恐惧吓到,接着愤怒,然后对孩子劈头盖脸进行一番说教。可以想象,孩子已经被恐惧笼罩着,结果又雪上加霜,如果这种强烈的恐惧感一直延续下来的话,可能就会影响到孩子对未知的探索,以及以后人际关系的发展。而尼古拉斯的母亲对孩子是一种共情,母亲觉察到孩子的恐惧,用拥抱的方式将其释放,短短的一瞬源于母亲对孩子真切的爱,爱孩子在他最脆弱的时候。
尼古拉斯讲述在儿童早期有关父亲的记忆是这样的:“他常常钻到我的被窝里,有时哄我睡觉,会给我讲故事,或者我们一起编故事,通常是幻想的东西。这一直持续到我五六岁的时候……”这样温馨的画面,尤其是在一个30岁的男人的记忆里出现,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儿。当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做到这样,但是相比之下,许多家庭父爱的缺失,或者所谓“丧偶式育儿”,是不是该反思下,做一个父亲的意义是什么?父亲不等于一个赚钱的机器,父亲与母亲是同等重要的育儿角色。尼古拉斯的父亲说“父母能给予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被爱的感觉,以及自己在家里很安全的感觉,无论世道怎样变幻莫测,家里的事情都不会任意变化、反复无常”。
还有其他成功者的案例,他们共同的特性是:“坚强健康的人格,高尚的道德价值观,以及作为成年人的幸福感和职业满足感。”经过30年的研究,通过回溯性与预测性的方法,作者发现如下因素,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
*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甚于彼此爱慕。
*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或者说她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
*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自信、进取)感到骄傲。
*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会追随父母生活的脚步。
*至少在最早的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以上是关于成功者的生活轨迹,以及由这些成功者总结出的主要影响因素,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正所谓幸福都是相似的,幸福的孩子和父母都是相似的。不幸的是,在76个被试者中,经历了不幸和痛苦的孩子有很多,通过阅读他们的故事,可以反思我们自己及我们与孩子之间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有可能导致什么样的影响?怎样才能避免不良后果?
当然,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没有谁的成长历程会是一帆风顺的。父母与孩子就像交错的齿轮,父母的齿轮带动孩子的,也会被孩子带动。成长的路上,我们相依相伴,但愿少些苛责,多些善待,善待自己,善待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