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轮的讲课评课磨课和名师做课说课的基础上,第二轮的培训在2月27日、28日两天如期举行。27日,第四组的所有老师以微型课的形式展示了上一阶段的收获,本组十位参培教师,其中一个老师请假,他们对第一次上的课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和打磨。通过这九节微型课,可以看出所有老师都有了令人欣喜的改变,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了“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一备磨课时,大多教师就教材教教材,整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以学生学会这篇课文,缺乏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意识,课堂中也没有设计学生实践运用的环节。
在二备二上时,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不小的改变。如谢慧晓老师讲授的《太阳》,采取讲练结合的方式,在课堂上重点训练学生运用总分结构一段话,把课堂所学及时进行实践和运用。王雅琼教学《太阳》中,在引导学生学习说明方法后,设计了“技能大比拼”“魅力大舞台”“练一练”“学以致用,初试身手”等环节进行实践和运用。其他老师的课从整体上看,也开始重视课堂上所有方法的当堂实践和运用,这样的设计说明他们教学理念上实现了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2.从重视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
只顾着讲完自己设计的流程,而忽视对学生的倾听和对话,这是大部分老师在讲课过程中的通病。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教学上的难点也总是放到课下让学生去做。从这次的微型课展示中,可以看出老师们对学生的关注多了起来,重视了课堂上对学生学生上难点的指导和当堂训练。
如汪冰讲授《介绍一种事物》时,加强了学生练笔的指导,练笔后的交流和点评更有针对性,把难点问题放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指导,,学生的“学”落到了实处。谭昊执教《介绍一种事物》时,针对学生习作中的难点:从不同方面介绍事物,设计了有层次有梯度的练习。从“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物品有关”“与美食”等方面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写作,给出了具体的示范,给学生的“学”铺好了台阶,打通了学与练之间的渠道。
不足之处在于:
1.教材解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对于教材进行深度的解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提高的,它需要教师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逐步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2.教学设计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有了当堂实践和运用的意识,但目标如何达成,要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学生去“学”,教师缺乏更多方法上的积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