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8379381/6dedd7bf12c90669.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8379381/5ab5c4ad2297004c.jpg)
1433年,马和马三宝马哈吉三宝太监郑和客死他乡印度,标志着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大幕降下了。这位“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行如虎步,声音洪亮”的流淌着穆斯林血液的色目人,“回回”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所钟爱的大海。但谁能想到五百年后的北平城里一代琢玉大师,梁亦清为了雕琢他最崇拜的“马哈吉”——“郑和宝船”这件玉雕,“出师未捷身先死”,最后竟与宝船同时玉殒了。郑和作为七下西洋的民族英雄,很多年里他就这样存活在我所读的干巴巴的历史教科书里,郑和下西洋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麦加在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主人公梁亦清的心中,郑和的形象是鲜活灵动的,是他心目中一位真正的“马哈吉”。在穆斯林中,只有亲自朝觐过伊斯兰圣地麦加的人,才能享受到“哈吉”这一殊荣,而郑和的祖父、父亲和郑和本人都曾亲往麦加朝拜。在梁亦清的眼里,郑和毋庸置疑是名扬天下的中国穆斯林。“士农工商”,再加上是异族“回回”,在他时感卑微的心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每时每刻都在。为了完成心中偶像的作品,他巧妙构思,“从日出直到黄昏,以灯火接替阳光,把‘玉器梁‘的全部高超技艺,一生的追求,穆斯林心中的信仰,都寄托在宝船上了”,为期三年时间签约快到了,但正如他的“马哈吉”郑和1433年最后一次下西洋一样,在遥远的航程即将结束之时,64岁的郑和站在高高的船头,他仿佛已经看见近在咫尺的彼岸时,病魔却把他伟岸的身躯永远留在了印度古里。汇珍斋的主人,一代琢玉大师梁亦清,由于长期的体力透支,头晕目眩,玉山倾覆,与他的宝船同归于尽了。这也开启了第二代琢玉人韩子奇的悲喜人生。
大约在三十年前开始时断时续从收音机里听着这部小说,可惜当时年轻,阅历甚浅的我对于作品里的人物自然无法做出深刻的解读,但却永远记住了“壁儿”和“珠儿”这对珠联璧合的姊妹花,记住了冰清玉洁的“韩新月”和木讷寡言的“韩天星”,但一切仅此而已。又过了几年,在书店里偶尔看到此书,毫不犹豫地就买下了,翻了几页后就束之高阁,成了书橱里的点缀。大约一个月前,我打开书橱竟然又看到它孤独的身影,终于又动了重新阅读的念头,但越看越不“忍”卒读了,不是为小说里的情感所羁绊,而是因为我当年买的书居然是盗版,隔三差五的错字如骨鲠在喉,让我难以为继,于是买来正版,花了将近一周时间终于完成了这跨越近三十年的阅读。但总算花了三十年终于接住了“一个母亲捧着的婴儿”(霍达语)。三十年过去了,我已步入知天命之年了,而书中的主人公们不老,他们依旧展示着鲜活的生命,书中的曲折纵横的情节时时牵动我的心绪,人物的情感起伏撞击着我的心灵。总之敬佩作者在历史、“玉”文化、民俗、语言等等方面的知识精深,但更为钦佩的是霍达作为一个穆斯林作家所具有的强烈的民族情怀,是一位真主安拉赋予神灵而创作的女作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