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季节的关系,秋天午后的阳光一照,人就有点懒洋洋的。躺在床上眯起眼睛,还是有明晃晃的亮光,不过是那种均匀的亮,不再掺杂了桌子椅子书架这样的事物。
以前在书上看过,人类的感官输入90%以上是源于视觉,其它的,像听觉、嗅觉、味觉的比重其实特别小。所以当你想去品一壶好茶,听一首好歌的时候,你最好要把眼睛闭上,只有主动屏蔽了视觉端的输入,其它感官体验才会实现最大化,茶叶才飘香,歌曲才动听。
不知道是不是受这样的心理暗示,眼睛闭上之后,连窗外的声音都清晰起来。在这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你猜会听到什么?鸟叫声是最常见的,夏天会有除草机的声音,汽车来往的声音也有,邻里之间的聊天很少,最多是小孩子在喊在叫。经常听说气候和性格的关系,北欧冰天雪地,人的性子也比较冷,他们说雪天里在公交站台等车的人们,也自觉地离个半米,不想交谈也避免交谈;南欧夏日炎炎,人都热情奔放,看弗拉门戈舞就知道,那节奏、那舞动,明明就是西班牙女人的个性伴着曲调流淌出来。我又听了听窗外的声音,还是鸟叫,几乎只有鸟叫,唱得婉转动听,但我分不出来是什么鸟。
我以为关于气候和性格的分析没错。可转念一想,真的对吗?江南的夏天怕也是炎热,可古诗词里无论是莲叶何田田的采莲女还是溪水边的浣纱女,都气质婉约、小巧清秀,要是她们来一首炙热的西班牙舞曲,怕是让人跌破眼镜吧。而东北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可还不是阻挡不了东北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性格里带的都是豪爽大气、仗义行侠的味道。所以明明都是有寒有暖,究竟是北欧人顺应了寒而变得与之类似,还是东北人抵抗了寒而变得与之相反?南欧人和南方人亦然。我有些想不明白。
这里的窗外安静居多,故乡的窗外好像吵一些。小时候常常听到“回收旧冰箱彩电”这样的吆喝声,我好像没见过这样的回收小车,是一个人蹬着一个小三轮吗?我猜应该是这样,不过现在可能也听不到了;还有邻居间的说话声,偶尔还会想到某一个王奶奶、郭奶奶这样的,面容记得,声音也对得上,那时候我还小,他们也不太老,不过现在应该也听不到了;鸟叫声也不少,总是欢乐,偶尔夜里还有猫叫声,咿咿呜呜地有点悲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听觉上的输入总归有限,如果没有伴随着画面,大概就更少了,想了好久好像也想不出更多的声音。
不知道是因为搬到了纬度高的地方,所以窗外的世界变得安静了?又或者即便是在故乡,可童年里的很多声音也逐渐消失了,所以窗外的世界也会变得安静起来?人慢慢长大然后变老,世界变大然后缩小,变得喧嚣然后又归于寂寥,我猜可能也是自然规律。
秋天真是容易偷懒又让人浮想联翩,走吧,还不如出门去草地上偶遇一下秋色吧。
©️人可望舒,秋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