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课堂预-学-探-思-固模式的提出,保证了语文课堂设计的中等水准。由于学生学情不同,不同班级的老师还需要再修改。我认为修改的原则是能体现语文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部分应保持不变,语言建构与运用板块应适度训练,让学生学会正确、熟练的运用语言文字,这对提升学生素养有帮助。
同时对于议论性的文章可以注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如《拿来主义》一文,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拿来主义运用不当的现象,用鲁迅的观点分析原因,并给出解决办法。
而新课程也有思辨文本单元,我们在特色课堂改革中也可以对这一类课文予以挖掘。如教授《师说》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韩愈时真的存在“耻于相师”的风气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韩愈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劝学》一文中,君子借助学习的途径就可以成就君子之名了吗?君子的天赋与性格重要不重要呢?
我们在讲新闻单元时,仅仅讲新闻的知识与文本内容就可以了吗?我认为还可以拓展,例如在讲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德意志这样一个具有严谨思辨传统的民族,这样一个思想巨人辈出的民族,却受到了法西斯的蛊惑,为什么?
为了让学生思考深入,老师可以提出汉娜·阿伦特在《责任与判断》提出的“平庸之恶”的观点,即机器下无思想、无责任的犯罪。这也是一种对自己思想的消除,对下达命令的无条件服从,对个人价值判断权利放弃的恶。通过这种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思维的提升。
我国古代的指鹿为马,鲁迅的看客文化都属于平庸之恶。这样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与思考会渐渐深入。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如果我们在实施特色课堂的过程中,给学生的心中种一粒思辨的种子,假以时日,久久为功,学生一定会有思维的进步与飞跃。他们也会成为具有不懈质疑,包容异见,力行担责的思辨型人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