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于何首乌最早的印象,来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是中学语文课本的第一篇文章,学生时代的我对于文中描绘的百草园无比向往。何首乌,就在先生的百草园中。少年先生因听说吃了人形的何首乌能够成仙而不惜翻坏泥墙。童年的快乐呵,原本就是这么简单。
我虽然对文中描述记忆深刻,但却从未见过真实的何首乌。既然吃后可以成仙,想来必定是极其珍惜贵重的药材,可与人参媲美。然而我没想到的是,神奇的何首乌,原来离我如此近。
春来万物生,田间地头的野草也一日三长,门前院子的一大片空地,草势更是惊人。多年前,农业机器还不普及的时候,这里是打谷场。打谷场没落以后,奶奶在这里种花生。如今,奶奶去世多年,这个春天,母亲也计划重翻地头,再种上花生。
春耕播种,先要除草,趁着天凉,母亲扛上锄头就开工了,我也拿了工具,屁颠屁颠地跟上。
这片地不肥,稀薄的黄土里夹杂着不少砖瓦石块,一锄头下去免不了震得虎口发麻,稍微动几下锄头,就能热的出汗。我常年不在家,干农活并不在行,即使是简单的除草,也颇让母亲唠叨。
“你漏太多地儿了,这里还有一大片。”
“草根都没薅出来”
“你方向不对”
……
在母亲的唠叨中,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惊喜。我发现了几株何首乌,但我不认识,以为是黄姜,兴奋地向母亲确认。
母亲正在跟一块埋得很深的石块较劲,见我问,头也不抬地回答,“何首乌,长那里几年了,不稀奇。你看咱家墙边儿上,不都是么。”
何首乌听说是何首乌,我瞬间激动了起来,又想到吃了能成仙的传说,越发地小心翼翼,锄头仔细绕过它们,生怕一不留神就把宝贝当杂草铲掉了。成功绕过之后,我又向母亲问起人形何首乌的事。
母亲手上不停,“人形的何首乌?早年间有的啊,我就挖到过。”
“那你吃了吗?”我突然着急起来。
“吃它干嘛?这种东西,讲福报的,得要有福之人才吃的上,你没福的人,到嘴边了也吃不上,白忙活。”
见我懊悔连连,母亲停下手,坐在翻起的石块上休息,笑眯眯地讲了一个故事,似乎要来佐证她的理论。
传说以前有个人挖到了一只人形何首乌,当宝贝一样悄悄带回家,加水上锅,起灶点火,炖得香飘十里。眼见炖好了,那人寻思再加把火,让药材更香一点。可就在他去拿柴火的功夫,一个骑驴的过路人闻着香味就来了,将一锅何首乌连汤都喝的干净,剩的一点儿药渣,喂了坐下驴儿。这一人一驴就成仙了,煮汤的人白白为人作嫁,啥好处都没捞到。
母亲说,这就是没福,就算到手了,也保不住,所以呀,人活一世,别图太多,倒不如踏实铲地。
母亲对何首乌并没有区别对待。我小心呵护的那几株,没多久就被母亲铲掉了。那块儿地方,我又有杂草漏锄了。
墙边的何首乌,春来新发嫩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