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读书好玩的历史
将军不易,丞相更难——周亚夫的人生悲剧

将军不易,丞相更难——周亚夫的人生悲剧

作者: Ysgd2006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01:37 被阅读3次

阅读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多少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观照,实际上仍然需要通过书本以外的努力加以获得。所谓“有之不必然,无之必不然”(墨子说的)。然而,就一种个体体验而言,阅读确实能够增阅历、体五味、观古今、审得失,未尝不是一段愉快的旅行。

今天来和大家聊一个人,周亚夫。

在拙作《能干事、不出事——再看汉文帝的用人之道》中有过对周亚夫的介绍。其时,周亚夫是平定边关之乱的将军,因治军严明、带兵有方、泾渭分明、严守规则,被汉文帝看中,并得到重用。汉景帝在位期间,周亚夫更是因平定“七国之乱”而居功至伟,权倾一时,风光无限。毫无疑问,作为将军的周亚夫,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凭此功绩,足可颐养天年,得以寿终,但非常遗憾,最后身陷囹圄,呕血而死。“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汉景帝那么看重的人,为什么后来被渐渐疏远,以致最后冤死狱中呢?此事还需从公元前150年开始说起,那一年,汉景帝把亚夫同志调任丞相职位。“二月,……乙巳,太尉周亚夫为丞相。罢太尉官。”

周亚夫

一,废子之争。汉景帝对现任太子刘荣不满意,有废除之意。亚夫同志第二个坚决不同意,第一个坚决不同意的是太子的老师,窦婴。能做太子老师的不是一般人,在汉景帝那说的话应该有很重的分量。但无论窦婴怎么劝,都没有改变汉景帝的决定,只好卷铺盖走人。态势发展如此,就算是瞎子,也能看出其中端倪。亚夫同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勇气可嘉,“上废栗太子,周亚夫固争之”。结果呢,不仅没什么用,反而“上由此疏之”。由此判断,亚夫同志在审视大局和判断走势上的功力确实不怎么样

二,封候之争。窦太后有意要封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列候,就找汉景帝商量。汉景帝非常谦虚,说当年先祖在位的时候,也没有封您的两个哥哥为候,等我继位了,才封的候。现在封王信为候,有点早吧。解释一下,汉景帝为什么谦让,其实他是愿意封他大舅子为候的,但是作为君主,所作所为不能僭越先人。因为没有先例、祖制可循,所以只好空着。窦太后到底是经过大风大浪的人,马上说:“君主们都是各自按照当时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侯,死后他的儿子彭祖反倒封侯了,这件事我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意思非常明显,小子,别婆婆妈妈了,天下还不是你说了算,给个痛快话!

汉景帝还是很谨慎的,因为他知道,封候是有条件,而且有组织程序的,不是拍脑袋工程。所以回了一句,“请得与丞相议之”。我找周亚夫来商量商量,看这事怎么弄。上与丞相议。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帝默然而止。“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家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景帝听了默默无言,只好作罢。

汉景帝找周亚夫的目的是“上圆”,即如何落实王信封候的事,问的是“怎么办”,周亚夫却回答“不好办”。给出的理由还颇具权威,弄得老大连找个台阶下的机会都没有。求此时景帝心理阴影面积。

与封候有关的还有一件事。

匈奴王徐庐等六人降,帝欲侯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庐等为列侯。匈奴王徐卢等六人归降朝廷,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人继续归降。丞相周亚夫说:“他们背叛自己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封他们为侯,那么还怎样责问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议论不可采用。”于是把徐卢等人全封为列侯。

封王信为侯的目的是笼络外戚的力量,封降将为侯的目的是维护边关的稳定,这两方面对维护汉景帝的统治地位,极为重要。窦太后说的一句话点破了天机:人生各以时行耳。无论是窦太后,还是汉景帝,都把封候作为团结力量、稳固统治、建立统一战线的手段。作为丞相的周亚夫,理应看得清清楚楚,可惜其只是死守高皇帝的祖训,无论怎样都看不透,猜不中。

这也不同意,那也不同意,而且给出的理由也不充分,汉景帝只好免去其丞相职位。“九月,戊戌,亚夫免”。

三、吃肉与野心。

如果说,前面两次,考察的是周亚夫的履职能力,那么这一次,汉景帝测试的则是其政治野心。古代君王,看得最重的,就是属臣的忠心,最要提防的,就是臣子的野心。

汉景帝考虑得比较长远。为了看看周亚夫能不能够在自己百年后辅佐少主,就设了个局:请周亚夫吃肉。

帝居禁中,召周亚夫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箸。亚夫心不平,顾谓尚席取箸。上视而笑曰:“此非不足君所乎!”亚夫免冠谢上,上曰:“起。”亚夫因趋出。上目送之曰:“此鞅鞅,非少主臣也。

一步错,步步错。既然汉景帝说了,这还不能让你满足吗!说明问题已然非常严重。伴君如伴虎。此时不表忠心,何时再表忠心。可是周亚夫不明白这个道理,还要硬抗,这肉我不吃了!由此,景帝认为亚夫还是有野心的,不能作为少主的辅臣。

客观来看,周亚夫是没有政治野心的。否则也不会那么拼命。但是,重要的是主观上要能够让景帝认为你没有政治野心。偏偏这一点,周亚夫没有做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四、压倒骆驼的稻草——坑爹的陪葬品

居无何,亚夫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与钱。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怨而上变,告子,事连污亚夫。书既闻,上下吏。吏簿责亚夫。亚夫不对。上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问曰:“君侯欲反何?”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乎?”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亚夫,亚夫欲自杀,其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不知道这算不算史书记载比较明确的坑爹事件。亚夫的儿子似乎不太争气,在帮他爹置办后事陪葬用品时赖账,不给人钱。赤脚的不怕穿鞋的,不给钱是吧,我看你买的陪葬用品有点不合乎规范啊,告你。这一告,就连累了周亚夫。

这里头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一开始,派去调查的人没调查个所以然来,把景帝气得破口大骂。换人!直接从司法部调人去审,用今天的话来讲,定要将此案办成铁案。司法部的官员上来直接就问,你这是要谋反。亚夫说,我买的是死人用的东西,谈什么谋反。吏曰:“君纵不欲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如此的莫须有,原因就是,不是我们要你死,而是景帝要你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欧血而死。”

如此功臣,结局凄惨,汉景帝是主谋。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抛开外界的因素,周亚夫自身性格多少也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从性格上来说,周亚夫是一个爱憎分明、非常有原则性的人,讲原则极致到“皇帝也敢拉下马”。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只知“方”不知“圆”。这样的性格,带兵打仗没问题,但用于丞相岗位,确实是个大问题。我们看后世做得比较成功的,比如明代的张居正,清代的张廷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一着不让地讲原则的同时,也在殚精竭虑灵活稳当地办理各类政务,小心而巧妙地处理上与下、左与右的关系。

当然,历史是无法假设的。但作为一种推测,如果周亚夫还是当他的将军,结局未必如此,或者战死沙场,远比冤死囹圄来得强。造化弄人,与其说是命运的安排,不如说是失败的角色扮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将军不易,丞相更难——周亚夫的人生悲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jdv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