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的艺术》里,有一句话说的很好:“不成熟的母亲,把孩子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她对孩子的爱很可能是一种自恋,不过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
在看过热播综艺《我家那闺女》后,Professor觉得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父亲……
壹、爱的太过细致
近期热播的综艺节目《我家那闺女》相信已经赚足了大家的眼球,其中不仅有吴昕、袁姗姗这样的女艺人,也有傅园慧、何雯娜、郭跃这样的运动员。
相比于节目中的闺女们,他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更引起了大众普遍的关注和讨论,其中尤以郭跃爸爸为甚。
节目中,郭跃面对镜头真情流露,说自己的心愿竟然是希望一家人可以坐在一桌吃饭。看到这里,不清楚内情的人还以为郭跃父母对她有多么不好呢。其实,郭跃父母不是对郭跃不好,而是对她太好了……
郭跃妈妈认为吃饭时说话对胃不好,而郭爸爸觉得等自己做完所有的菜再一起吃,开始的几道道菜就凉了,他希望让女儿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因此,郭跃在生活中总是面对这样的场景:自己一个人坐在餐桌前吃饭,爸爸却一直在厨房忙碌。
其实,从节目片段中我们不难看出,郭爸爸是一个很好的爸爸,他对女儿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每天晚上都下楼接女儿回家;对女儿的叮嘱更是细致入微,从吃饭到穿衣、再到特意打电话交代女儿不要总玩手机,恐怕比某些妈妈考虑的都周全。
但也正因为郭爸爸对女儿爱的太过细致,爱的太让人有压力,以至于郭跃连感冒吃药都不敢让家里人知道。
用郭跃在节目中的话说就是爸爸太“逆爱”了。在面对已经三十岁的郭跃时,郭爸爸依然把她当作七八岁的小孩一样,这样的爱其实已经变成了一种“爱的捆绑”。
有评论说:“从郭爸爸的身上,我看到了朱雨辰妈妈影子。”诚然,郭爸爸和朱妈妈都是全心全意爱孩子的家长,也都对子女的生活进行着高度的管控。只不过,当父母的爱太浓烈时,反而会让孩子透不过气……
贰、总觉得孩子离不开自己
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还小,凡事都需要父母出面解决,总觉得孩子离不开自己,所以,孩子的生活中父母无所不在。
热播综艺《少年说》里就有一位男生,向母亲郑重其事的说:“妈,这辈子我再也不想吃苹果和鸡蛋了!”
而妈妈却一脸笑意地说:“你长得这么帅,就是吃苹果和鸡蛋吃出来的。”
不管孩子如何认真的表达自身想法,妈妈总是敷衍搪塞,自说自话,并没有把儿子的话放在心上。
很多父母会习惯性的认为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就是孩子需要的,并一股脑塞给孩子,并不过问孩子的想法。
《少年说》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一名男生即将面临文理分科,他自己想选择文科,而父母想让他选择理科。
从他的表述中,大家都可以看出他对文科的喜爱,并且他对自己的分数做了分析,并想和妈妈约定,如果分班前他的文科分数有很大优势,就希望父母尊重他的决定。
可是,母亲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主持人陈铭问母亲,当时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母亲说:“我学的文科,我当时是那个理科不够好,没办法就选择文科了,是无奈的选择,我还是很遗憾的。”
而陈铭接下来的话却值得每一个父母思考:“所以您也知道,喜欢一门学科对于孩子的选择多么重要。就像您当年喜欢理科,所以没有读理科,到现在你都觉得遗憾,对不对?那子涵如果现在心里那么喜欢文科,没有选上会不会也遗憾很久?”
父母想让孩子过的幸福美满,所以试图用自我的经验,让孩子过上并非由他们自己定义的“人生”……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可以干涉你的生活;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可以左右你的选择;
因为我爱你,所以你交往的朋友和对象应该由我来决定……
这种在父母的严格管控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几乎没有为自己活过;人生每一步都不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而是像棋子一样被人推着往前走。
换句话说,父母对孩子的无节制给予,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这样的爱非但不能成就孩子,反而有可能会毁了孩子。
叁、何把握与子女之间的界线
父母爱孩子,当然是希望孩子好。那么,生活中父母要如何把握与子女之间的界线呢?
Judy有一个十岁的女儿。前两年,小姑娘说想养一只小动物,于是Judy就建议女儿先制订一份计划。
比如:去哪家;路线怎么走;手续怎么办;还有以后的工作分配,谁负责卫生,谁负责喂食饮水等等。
后来,女儿在Judy的陪同下,乘车去了一家机构,带回来了一只小狗。
两年来,都是女儿在照顾宠物,从不麻烦父母,表现地十分有责任感。
Judy说,她不希望孩子养成因一时兴起,然后把烂摊子留给父母处理的习惯。她希望通过这件事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要具有独立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
而Judy对孩子的教育,一直在采取这种模式:只参与不掌控,尽量给予自主权。
除此以外,父母教育孩子还要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
比如,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对孩子当前而言可能是痛苦的事,但孩子长大进入社会后,就会得益于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反之,如果现在怕孩子受苦,而不让孩子遭遇挫折和锻炼,孩子长大后便可能处处受制,寸步难行。
因此,如果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是矛盾的,父母就应把眼光放远一点,舍弃眼前利益,着眼于子女的长远利益,这才是真的爱。
Professor说:
“积极心理治疗的创始人诺斯拉特.佩塞施基安说:爱是由诸多侧面所体现出来的,但总的来说,家长给孩子的爱应该分为两部分——
关系的爱:主要是父母在孩子早年时给予的,它传递给孩子,你是如此的重要;你值得被爱护、被理解;你可以犯错误;你可以被包容等情感方面信息的爱。这种爱会影响孩子的自我印象、自信、信任感等情感方面能力的发展。
规矩的爱:这种爱是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呈现给孩子。与关系的爱不同,它传递给孩子的是“你应该做什么”的行为准则。这种爱会帮助孩子建立起对事物的看法,以及内在的规则和价值观。
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合理的界限。懂得适时跟孩子分离的父母,才是真的爱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