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每每读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就感觉甚美。闭了眼,仿佛看到灼灼桃花开满枝头,风吹过,花瓣漫天飞舞,落了一地的芬芳。读完,但觉余香缭绕,经久不绝。
一篇好的文章一定不能缺少诗意,这篇《桃花源记》开篇就充满了诗意。
一个捕鱼为生的渔人,应该生活层次很低,每日为生活奔波,但也有迷失自己沉浸在美丽的时刻。可能景色太美了,他只顾欣赏小溪两岸的美景,竟至于“忘路之远近”,直到遇见桃花林。
这么大一片桃花林出现在小河两岸,一棵杂树都没有,实属罕见。在这个桃花盛开的春天,渔人像做梦一样穿行在桃林夹岸的溪流中,顺流而下,直到溪水源头桃林尽头。
桃花源,就是在这种诗一样的美好中出现的,从一开始,作者就赋予桃花源以诗意美。
除了诗意美,《桃花源记》还有一种神秘美。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如果没有美女蛇的故事,就会少了一份魅力。神秘感能增加文学的魅力,这一点类似女子,越是美女越充满神秘感,越是神秘越美丽。
《桃花源记》处处充满神秘色彩。
从桃花源的出现到桃花源的消失,整个过程就像一场海市蜃楼,来得离奇,去得无踪。
好像渔人做了一场梦,梦中去了桃花源,梦醒来了无痕迹。“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结尾处,南阳高士刘子骥本来兴冲冲计划前往,不但没找到,不久还离奇病故了。
自此,桃源望断无觅处。桃花源真的成为了一个传说,永远留在了传说里。
我在想,陶渊明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结尾?除了增加桃源的神秘感,让人更加向往之外,还有什么用意?
反其道而思考,假设渔人或者刘子骥找到桃花源,会发生什么事?
如果那样的话,桃源恐怕将不复存在。
桃源之美,首先在于与世隔绝,不管外界如何战乱纷飞,人心险恶,桃源人都能安守自己的一隅宁静,保存淳朴的天性。
从他们第一次见到渔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们的内心世界被保护得很好,古道热肠,淳朴依旧,见到渔人不但不防备还倾尽好酒好菜招待他。
一方面说明桃花源里古风犹存,另一方面说明桃源人生活安定,衣食无忧,拥有足够的安全感。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缘于物质和精神的富足。
相比较而言,以渔人为代表的当世之人,却出尔反尔,毫无信义可言。
渔人误入桃源,受到桃源人的热情招待,本该心生感激;他答应桃源人不告诉外人桃源的存在,本该信守承诺,说到做到。
可他一离开桃源,就处心积虑处处留下记号,为返回做准备。到了县里就把承诺抛之脑后,报告太守这件事,好邀功请赏。
这样的渔人如果找到桃源,才是桃源人真正的灾难。
可以想见,他们平静的生活将不复存在,他们的良田美池将被掠夺,他们将像外面人一样陷入战乱和贫穷之中,他们的内心也不再简单富足。
美好的事物被毁灭,才是最大的悲剧!
现在开始理解为什么陶渊明会设计这样一个结尾了,与其使美好的桃花源被毁灭,不如把它隐藏起来不被世人找到,这样才能永葆它的纯净和美丽。
既然不想被打扰,为什么又恰好让渔人发现?
渔人的发现证明了桃源的存在,它让我们知道:世间毕竟存在美好。只要存在就有希望,也许有一天我们就找到了呢。
桃花源,以她的美好和神秘,化身为超脱现实的精神追求,千百年来萦绕在中国文人心头,让人为之上下求索,虽九死其犹未悔。
《桃花源记》的美不仅在于意象,还在于语言艺术。
陶渊明的语言有着洗尽铅华的古朴之美,“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的语言,没有冷僻奇崛的词语,都是极近平易简单的词语,似淡而实浓,看似平淡实则醇厚,像一杯老酒,看着清淡,一口下去要回味好久。
《桃花源记》极讲究音韵和谐,为了顺应文章内在的节奏,宁可省略句子成分。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尽管省略了成分,并不影响句子表情达意,形成一种内在的节奏和谐。
陶渊明在看似简单的句子里,蕴含了丰富的内容。
如“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短短一句话,就概括了渔人一系列行踪,一个“如此”把上文描述的一切尽皆囊括于中。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譬如“问所从来,具答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陶渊明能用一两个词概括出一大段文字内容,却不着痕迹,不显得刻意做作,这种运用文字的精炼自如能力达到惊人的水平。
《桃花源记》意象如梦似幻,似假还真,交织着美丽和神秘的色彩。语言似简实繁,古朴清新,味淡而实浓。
《桃花源记》本来是陶渊明为《桃花源诗》所做的序,但它的成就和影响力却远远超过了诗歌本身,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经典流传至今。
经典值得品味,含英咀华,回味无穷。
2022-3-1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