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传递文字的情感,用心感悟文字的心跳!大家可知道,文章就像我们人一样,是有心跳和脉动的。
但由于我们不注意朗读的方法,打乱了文章语句内在的节奏,才让文章失去了应有的鲜活与情感。
在日常朗读中,有不少人面对一段文字,尤其是较长的句子,还没看清楚包含有哪些词语,没理清句子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像点燃了受潮的鞭炮似的,张嘴就读,结果磕磕绊绊,丝毫表达不出文字的韵味,大煞风景!
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两个简单实用的情感朗课文的小妙招!相信,一定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妙招一:“切西瓜”
又大又圆的西瓜,味道虽甜美,但总得切成一小块一小块,才好细细品尝。
朗读文章就好比切西瓜,要想读出韵味和情感,就应该化繁为简,化长为短,注意适当停顿。
我们都知道,文章语段是有标点符号的,朗读时,遇到有标点的地方,要做适当的停顿。
可大家知道吗,在句子中间没有标点的地方,根据意思和情感表达的需要,也应做出适当的停顿。
比如:下面以小学三年级课文为例进行说明,在《美丽的鹿角》一课当中,有这样一句话:
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如果慌里慌张、平铺直叙地一口气读完,不但不能较好表达故事主角“鹿”的心理活动,影响情感的表达,还会导致气息不稳,假使文章还有下文,就会影响到下文的流畅朗读。
而我,在这个句子中间划上了几处小停顿,再去朗读,又会怎样呢?我会这样读:
他叹了口气,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这样的话,读起来,从从容容,既有节奏感,又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鹿的心情,生动形象,还留给了读者宽阔的想像空间!
再比如,在《小真的长头发》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要是把右边的辫子和左边的辫子绷紧了拉在树上,家里洗的所有衣服就能一次全晾完啦。
很明显,这个句子难读的原因是句子太长了,句子前后只有2个标点。
如果,我们只在有标点的地方稍作停顿,朗读的压力就很大,就不能从容不迫地准确表达,小真的长头发有什么神奇之处了!
如果,我们把这个“大西瓜”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就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要是把/右边的辫子/和左边的辫子/绷紧了/拉在树上,家里洗的/
所有衣服/就能一次/全晾完啦。
读起来,轻轻松松,把小真长头发的神奇之处表现得活灵活现!
也充分地展现了小真大胆的想象力!
妙招二:“钉马掌”
要想突出表达语句中的某些重点内容,准确表达文章情感,朗读时就要抓住修饰语、行为动词等关键词语,读得声音要重一些、强一些。
刚开始练习朗读技巧的时候,为了加强记忆或防止遗忘,我们可以用笔在这些词语的下面标上着重号或画上横线。这里,我给这种练习重音的方法叫做“钉马掌”。
比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平铺直叙,轻重音不分,缺乏对比渲染,就像喝一碗白开水,非常乏味。
事实上,这句话地位非常重要,一句话精炼地总结了《清明上河图》名扬中外的原因,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如果能突“清明上河图”、“看到”“八九百年以前”、当时“、“普通百姓”等几处重音,并在句中做出适当停顿,那读后的味道又如何呢?我是这样的朗读的:
《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景。
好了,大家不妨抓紧尝试一下这两个小妙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