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盘后市场有重要信息。
今天也不例外,两则新闻:上证指数编制方法改了,将于7月22日起生效;科创板50指数出了,静待科创板类指数基金的出炉。简单整理下,来讲讲上证指数是改成怎么样了,当作 自己的学习记录。
上证指数多年以来徘徊在3000点附近,其编制方法一直被市场所诟病,比如新股在第11个交易日就纳入指数等,比如总市值加权方法等,因此在主流的公募基金等设定业绩比较基准时,基本没有拿上证指数作为业绩基准的, 多数基金是用编制方法更为合理的沪深300指数来做业绩参考。但是在多数股民眼中,或者诸多媒体文章中,上证指数是最被经常提及的指数。
4000点是牛市起点的段子还记忆犹新,上证指数终于迈出了这一大步,改了指数后,市场已经在期待牛市了。看了下指数的编制方法,主要改了三点:
1、剔除ST股。优胜劣汰,拖后腿的ST股被干掉了,相当于甩掉了一些包袱,不过这部分股票数量本身就不大,原上证指数中只有85个ST,占市值权重仅为0.6%。
2、纳入科创板股票和红筹企业发行的存托凭证。辞旧迎新,新板块被纳入合情合理。未来如果海外的大牛们,如腾讯、阿里、京东等回归A股,将会很大程度上改变现有上证指数的行业结构,将不再是两桶油和银行股的天下,以互联网巨头为首的新兴产业股票将会成为指数成份股中靓丽的仔。
3、修订新股纳入指数的时间。将现行的新股上市后11个交易日开始计入指数,改为上市后日均总市值排名在沪深前10位的证券,将在上市满三个月后计入指数,其他证券将于上市满一年后计入指数。在现行打新规则下,新股上市后常常连板10来个,而新股往往在开板后走下坡路,也就是说原来的规则中往往将新股在最高点时计入指数,导致指数受新股影响较大。超大盘股3个月,一般股一年后,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新股开始走稳后再计入指数,使得指数受新股影响程度降低。
虽然并没有改上证指数加权方法,但是辞旧纳新的改造方法后,更能反映上海市场的总体表现,未来的上证指数也许不再是扶不起来的阿斗,也不再是在指数鄙视链的底端。
顺便扒了下ETF,跟上海市场相关的ETF,上证50、上证180等比较耳熟能详,居然还真有跟踪上涨指数的ETF。不过从市场更青睐龙头的趋势来看,上证综指ETF这种包含的个股是大杂烩的指数基金,可能不如头部TOP50、TOP180等的ETF来的更带劲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