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女心理师》:高控制的父母,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女心理师》:高控制的父母,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作者: 壹念心知岛 | 来源:发表于2022-01-11 18:04 被阅读0次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女心理师》,呈现了很多心理健康问题。 比如:青少年自杀、夫妻关系、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等等。 而最新的几集中,《女心理师》剧组也将“贪食症”这样一个话题搬上了荧幕。

蒋静在《女心理师》当中,是一个由于母亲过强的控制欲,而变得暴食的女孩。 她平时在妈妈面前非常乖巧,温文尔雅弹钢琴,她和朋友在一起却暴饮暴食,穿着暴露,疯狂敲鼓。 直到有一天,妈妈发现女儿因为暴饮暴食胃出血,才开始慌张。 而在网友眼中,蒋静这个角色特别真实,仿佛能看见自己在青春期甚至更漫长的时间,和父母曾有的紧张关系。

扮演蒋静的演员,李梦在微博上说:

“我曾经就是有暴食症倾向的人。 当这个角色找到我的时候,我真心觉得恍若隔世。就好像你这辈子的经历都会投射到你的角色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01 什么是神经贪食症?

我们很难从人群中找出有进食障碍的人,并不只是因为他们凤毛麟角。年轻女性发病率约3%-6%,男性约3%,高发于青少年期间。  

与大多数人想象得不同的是,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体重大体是在正常范围以内,因此从外表上基本看不出端倪。 

而女心理师中的蒋静看起来也是一个瘦瘦弱弱的女生,从表面上看,你很难想象她曾长期处于暴饮暴食的状态。

从小到大,蒋静做什么事情都要向母亲汇报,母亲同意才可以做,母亲不同意的事情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去做的——

蒋静喜欢打鼓,妈妈却逼迫她苦练钢琴,不练好不能吃饭,曾有一段时间每天要练10个小时,手上都流了血,磨出了茧子;  

她不准女儿追求自己的爱好,当着女儿的面羞辱她的朋友,说他们穿的是奇装异服,是“鬼样子”; 

她不尊重女儿的隐私,当着外人的面翻看女儿的日记本,还在大家面前炫耀; 

她发现了女儿恋爱的苗头,马上愤怒不已,害得蒋静三十岁的时候,还依旧孑然一身。

因此,每当蒋静感到焦虑、紧张、愤怒、不安的时候,都会控制不住地大吃大喝,吃完之后她又担心自己变胖,又使用催吐的方法来获得心理平衡。最终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

02 那么,贪食症只是因为管不住嘴吗?

并非如此。 

典型的贪食症患者会自己一个人偷偷吃很多东西,可能并不是因为饿了,更可能是因为压力、寂寞或心情抑郁等等原因而突然爆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吃下了别人一天,或者甚至是几天才能吃掉的食物。 

在暴食的时候,贪食症患者可能会感觉到麻木、爽快 或者开心,但通常暴食之后就会感觉到强烈的罪恶感与羞愧感,他们十分担心自己长胖,为了减轻这种罪恶感与担忧,他们就会催吐或者吃药。 然而催吐或吃药后他们还是会感到饥饿,因此他们就陷入了一个在暴食和催吐之间不断往复的恶性循环。

剧中的蒋静就是这样。

可是,蒋静的妈妈又是爱她的。

蒋静的父亲很小就抛弃她们母女离开了,所以蒋静妈妈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就算没有了丈夫也能把女儿教育好。

为此她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呕心沥血地陪伴孩子练琴,她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希望她长大之后有本事、有出息,不需要依靠别人,能够独立生活。 

只是,她用错了方式。蒋静在妈妈的控制下过得压抑、愤怒、隐忍,可她又无法对妈妈说,因为她也理解妈妈的苦心。 

人的情绪总是需要一个出口,她开始暴饮暴食。 其实她并不享受每一次进食的感觉,更像是要填满内心的黑洞。 因为蒋静的父亲很小就抛弃她们母女离开了,所以蒋静妈妈想要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就算没有了丈夫也能把女儿教育好。 

《女心理师》中,妈妈对待女儿的方式,似乎是很常见的。

毕竟对于所有的父母来说,都有着望子成龙的期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得成功。于是,家长们想方设法逼着孩子上进,跟孩子较劲儿,迫使孩子按照自己设计的道路去走。

在蒋静的童年里,母亲常常苛责她,但在其他方面却满足了她的很多要求,提供很多金钱和物质的满足,所以这让她感觉到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在这对母女之间,有一道厚厚的心理围墙,需要外力和自己努力推倒。 最终,蒋静在心理师贺顿的帮助下,开始学着向妈妈表达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在彻底的撕裂中,妈妈接纳了女儿的真实感受:

她不喜欢学琴,更喜欢打鼓和做真实的自己。

03 爱的艺术,是无条件的爱

《食物瘾君子》一书有这么一句话:

不是贪食阻止了你生活,而是因为生活不下去,所以贪食。

说到底,神经性贪食症这种进食障碍,属于心理障碍,是心病。 

而对于父母来说,爱孩子是一种生物本能,但是怎么爱孩子却是一门学问,大多数人都做不好。 我们需要让孩子明明白白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他是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个珍贵的人。 

而一些亲子关系恰恰颠倒过来,父母是控制不住脾气、随心所欲的“孩子”,孩子却是特别善于为父母考虑、特别有自制力的“父母”。

约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当家长的爱取决于孩子的行为时,会产生哪些结果?”  

他解释道,作为这种“爱”的接受方,孩子会唾弃自己不受珍视的那部分,最终他们会认定自己只有以某种特定方式表现时才是有价值的。 

的确,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很难管,迫切地希望孩子听话,无意识地对孩子不断指责、挖苦、敌意或责怪。 

 但也正因为如此,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女心理师》:高控制的父母,会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fi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