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电影
《流浪地球》 东方哲学的惊鸿一瞥

《流浪地球》 东方哲学的惊鸿一瞥

作者: 观泽Ellie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10:01 被阅读7次

    等了许久没等来《三体》,但《流浪地球》总算是如期而至。

    就像当年刘慈欣荣获雨果奖时给国人带来的振奋一样,《流浪地球》又一次震撼了人心。

    这部众口称赞的电影跟原作相较改编甚多,比较有意思的是,在保留了原著一些核心精神的同时,电影版的《流浪地球》更强调人性,爱与希望促动万众一心创造了奇迹,拯救了地球,而原著则更多表现是科技的理性。

    关于在死亡面前,科技理性和人性道德的选择题,曾是刘慈欣与江晓原教授广为人知的争论。作为疯狂的技术狂人,硬体科幻的代表人物,刘慈欣一直以科幻文学排列人类的道德体系,却从不评判好坏,自留给读者体悟,我想,这大概也是大刘作品高价值的体现之一。

    所以,大刘并没有参与《流浪地球》的改编,他说,“科幻小说是给科幻读者看的,而科幻电影是给广大观众看的。”这部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中国人的情感和情怀,这些让观众在电影院内热泪盈眶的细枝末节,在原著中并不明显。

    天下同归而殊途。一部2万多字的《流浪地球》是成功的,一部128分钟的《流浪地球》无疑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在一个艺术和哲学教育被压缩至最少,宗教消失,文化退化,科技至上的时代;在一个爱情只是人类余光一瞥,死亡的威胁和逃生欲望压倒一切的时代,每位观者都仿佛亲历者,在其间重塑自己的宇宙观,都会深味人性光辉,亦都敬畏自然。

    与常规西方科幻的想象不同,这次人类是带着整个地球跑路了。

    为了逃脱太阳系浪到新的家园,人类首先采取的是自损八百的招数,第一步地球自转刹车,就引发了潮汐、海啸、昼夜停滞、极寒交加……人们只能在地下城生活。

    为何不像西方科幻片想象的那样,人类驾着飞船走舍弃地球就好?这一诠释在原著中有大篇幅的阐述。生命的长期繁衍需要一个超级大的生态系统,不是一部分个体的存活或是人类的科技制造能够完成的,这也是人类无法离开地球的原因。

    地球是所有人类的家,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源泉,是我们的根。

    因此,“火种”计划即使承载着所有的人类基因图谱、动植物样本等等一切生命之源,若没有地球这样的超级生态系统,也是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所谓的希望。

    从这个角度来看,吴京驾驶空间站点燃了最后的希望光束,除了“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的情感战胜理性之外,更具有现实的意义。

    这部电影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展现了在灾难面前,全人类集体智慧及大格局的成功。

    脱离了国界、种族,将亲情、爱情扩展至人类大爱,一场全人类挣扎的浩劫里凝聚的希望,才不会只是嘴上说说的冠冕堂皇,才能成为扎根在每个人心中的芽,才能创造奇迹。

    队员救了姥爷,姥爷却只多活了几分钟;牺牲了几名队员运送火石,点亮发动机的却是另一队;发动机正常工作,却发现无法摆脱洛希极限……“死亡就是死亡,那么真实而冷酷,就像现实世界。”在死亡这堵墙的面前,人类正如“趴在金属上的细菌”一般渺小。

    “整个移民的过程将延续两千五百年的时间,一百代人。”这场人类的自救行动放眼在整个人类逃亡的阶段上看,也不过是逃逸时代一瞬间的一小段插曲,个人的英雄主义在现实和时间面前,也显然不值一提。

    只有当希望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人们的目标趋同一致,才有可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历史,一定是共同奋斗的结果。

    人类的命运何如?地球的未来何从?

    《纽约时报》曾评价说,“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在电影中,也是科幻小说的后来者,但是,这种情况即将改变。《流浪地球》将成为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开始。”

    是的,中国人正开始以东方哲学思考这宇宙,以及人类文明的未来,并带来了惊鸿一瞥。

    《流浪地球》,真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流浪地球》 东方哲学的惊鸿一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fp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