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我读《经典常谈》|第十

我读《经典常谈》|第十

作者: 丝竹悠扬 | 来源:发表于2023-04-06 06:50 被阅读0次

第十篇:诸子      读书笔记与感悟

中国最美的文字、哲学、思想都在古文里,我常对学子们说的一句话是:今天我们还能有幸读到到几千年前的文字,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古代伟人的风范,实在是一种幸福。

这个篇章讲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主张,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

作者在开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了诸子之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贵族没落。到了战国,大家平等自由,是个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竟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土壤,诸子百家才纷纷兴起。

结尾却讲到了思想大统一。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盛况空前的时代就此落幕。朱先生的篇章里讲究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可谓结构完整,有始有终。

文化思想是跟政治,经济等情况息息相关的。所以作者有意交代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而在诸子百家没落时也同样谈到了当时的情况,令读者读来不会感到突兀。

接着介绍诸子的身份与地位和诸子百家的起源。诸子百家都来源于“士”,春秋战国时期“士”指有才能的人的通称。他们是贵族专养专用的人才。后来,贵族没落,这些人流落人间。这些“士”,相当于今天的专家。贵族没钱养“专家”来“专用”了,这些“专家”便到各个贵族家里打工,不限于一家贵族。再后来,他们收授门徒,声势越来越大,研究文化和制度,有了各个门派的看法和主张,这就是诸子百家的起源。

第一个开门收徒吃螃蟹的人是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只要交学费就收进来。以前贵族才可以学的东西如今他统统教给民众。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可见,他在传播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他崇尚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即所谓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也注重人格的培养,讲究真性情,强调遵守社会规范,是“正名主义”,君臣各有道,不可以乱了纲常,为了维护旧文化旧制度,孔子搞了这么一套理论,也是颇费了一番心力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两位大师,他们就是孟子和荀子。不过他们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的观点多少有些对着干的意味,孟子认为“人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恶”,但他们都维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凡事都从功利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支撑的依据。我觉得他们的观点至今还有讨论的必要,究竟是“人本善”还是“人性恶”呢?其实,时至今日,两派观点也还未必就扯得清吧!

关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涉及到考题会怎样呢?出题人怎么设计题目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读中学教材指定名著是很有目的的,我想知道这么一部大杂烩经典会怎么考。

见过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孔子的语言简洁直白,孟子同样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文章却讲究铺排,举例分析说明。

这种考题我倒没觉得有多高明,相当于抛开《经典常谈》文本,直奔中学课本去了。熟悉语文教材的人大致都能举例,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洁明了,表述清晰。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头却一连用了六个事例,论证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历经磨练,极尽铺排之能事。这是两人语言风格的不同,也是文章构思的差异。

这样的题目,就算不读名著,能力强的同学也能把高分捧回家呀!但是不这么考,以中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又能怎么出题呢?又不能像学者那样搞学术研究,来一套高深莫测的题目,才算读了经典,大家集体死翘翘得了,真要那样出考题,估计又会骂声一片……

相关文章

  • 读《经典常谈》

    朱自清的《经典常谈》:10月份读完的第一本书。 自9月份开始翻这本书,前后翻了两遍,今天终于看完了。这是一本古代文...

  • 读《经典常谈》

    我了解朱自清先生是他的散文,除了教科书,我还买过他的散文集。买这本书我以为又是散文集,但不是的。 本书是十三篇文章...

  • 读《经典常谈》

    八上开始新的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因为好奇,先买了本电子书,和《红楼梦十五讲》混着看。所谓混着看就是一会看看《经典...

  • 辞赋之先河——《离骚》

    元月22日,第十二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一《辞赋》 提到屈原,我们很自然的想到了,端午节及各种习俗由来;想到了文人...

  • 诗的前世今生

    元月23日,第十三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二诗 诗,最早可追溯到《诗经》,《诗经》是诗的祖先。后来有了楚辞,屈原大师...

  • 诸子百家文化之幸

    元月21日,第十一天 读《经典常谈》第十诸子 社会经济制度是滋生文化的土壤,制度的变革,必定会使文化有重大的改变。...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二)

    诗经第四 “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誌)”这个字就是“言”“志”两个字合成的。——原来如此呀?那诗也可写作“誌”...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有感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阅读经典的用处 就在教人见识经...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三)

    三礼第五 礼之三本: 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

  • 读朱自清《经典常谈》(一)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子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读《经典常谈》|第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iy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