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篇:诸子 读书笔记与感悟
中国最美的文字、哲学、思想都在古文里,我常对学子们说的一句话是:今天我们还能有幸读到到几千年前的文字,还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古代伟人的风范,实在是一种幸福。
这个篇章讲述了诸子百家的思想与主张,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百家。
作者在开篇用明白晓畅的语言讲述了诸子之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崩坏,贵族没落。到了战国,大家平等自由,是个大解放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发达的时代。竟因为有着这样的背景土壤,诸子百家才纷纷兴起。
结尾却讲到了思想大统一。一个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盛况空前的时代就此落幕。朱先生的篇章里讲究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可谓结构完整,有始有终。
文化思想是跟政治,经济等情况息息相关的。所以作者有意交代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而在诸子百家没落时也同样谈到了当时的情况,令读者读来不会感到突兀。
接着介绍诸子的身份与地位和诸子百家的起源。诸子百家都来源于“士”,春秋战国时期“士”指有才能的人的通称。他们是贵族专养专用的人才。后来,贵族没落,这些人流落人间。这些“士”,相当于今天的专家。贵族没钱养“专家”来“专用”了,这些“专家”便到各个贵族家里打工,不限于一家贵族。再后来,他们收授门徒,声势越来越大,研究文化和制度,有了各个门派的看法和主张,这就是诸子百家的起源。
第一个开门收徒吃螃蟹的人是孔子。他主张“有教无类”,只要交学费就收进来。以前贵族才可以学的东西如今他统统教给民众。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可见,他在传播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不过,他崇尚的是西周的文化和制度,即所谓旧文化旧制度,又有一定的局限性。
他培养为国家服务的人,也注重人格的培养,讲究真性情,强调遵守社会规范,是“正名主义”,君臣各有道,不可以乱了纲常,为了维护旧文化旧制度,孔子搞了这么一套理论,也是颇费了一番心力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孔子之后,出现了两位大师,他们就是孟子和荀子。不过他们代表儒家的两派,他们的观点多少有些对着干的意味,孟子认为“人本善”,荀子却认为“人性恶”,但他们都维护周代的文化和制度。凡事都从功利出发,给一切文化和制度找到理论支撑的依据。我觉得他们的观点至今还有讨论的必要,究竟是“人本善”还是“人性恶”呢?其实,时至今日,两派观点也还未必就扯得清吧!
关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涉及到考题会怎样呢?出题人怎么设计题目呢?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读中学教材指定名著是很有目的的,我想知道这么一部大杂烩经典会怎么考。
见过一道题是这样问的:孔子的语言简洁直白,孟子同样是儒家代表人物,他的文章却讲究铺排,举例分析说明。
这种考题我倒没觉得有多高明,相当于抛开《经典常谈》文本,直奔中学课本去了。熟悉语文教材的人大致都能举例,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简洁明了,表述清晰。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开头却一连用了六个事例,论证取得成就的人必须历经磨练,极尽铺排之能事。这是两人语言风格的不同,也是文章构思的差异。
这样的题目,就算不读名著,能力强的同学也能把高分捧回家呀!但是不这么考,以中学生的能力与水平,又能怎么出题呢?又不能像学者那样搞学术研究,来一套高深莫测的题目,才算读了经典,大家集体死翘翘得了,真要那样出考题,估计又会骂声一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