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下这个题目时,忽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思绪涌上心头。这种心绪源于老家建房时所经历的一些事情。
老家有一间老宅,是四十年前父亲建造的。老宅珍藏着我们太多的记忆。我们在这里生,在这里长。我们从这里跨出门槛走向社会。我们像一架风筝,不管飞多高,线的一头都是系在故乡。老宅就是我们故乡情的维系点。
我们兄弟仨都工作生活在省城。父亲去世后,母亲不愿意随我们到城里生活,她一个人生活在乡下。还好家属里堂兄弟比较多,凡事也有个照应,所以母亲在乡下生活也不算寂寞。
家里的那间老宅是瓦房,因年久失修,已破败不堪。我们兄弟仨商量好把老宅拆掉重建。
老屋即将被拆掉,在毁拆之前,我思绪万千,写下了《祭老屋》。
由于我们长期生活在外,户口也不在农村,对于农村的土地政策,特别是宅基地方面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就匆匆忙忙的叫人就把老宅拆了 。
拆掉老宅后,接着挖地基,扎钢筋,灌水泥。基础搞好以后,准备砌砖墙。有一天,一辆轿车开了进来,从车上下来几个人,他们拿着手机,这里拍拍,那里照照,然后就走了。
几天后,他们送来一张图。其中一个人说,你家的宅基地有一角触碰到了红线。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拿过图纸一看,原来是一张卫星定位图。图纸上画有宅基地的方位。从图上看,宅基地的一角(约占整个宅基地的十分之一)被一条红线切割。我问这是什么意思?其中一个人解释说,红线之内的土地属于水田地,是不允许建房的。我懵了,我们家祖祖辈辈住在这里,不知道住了多少代人了,怎么现在就变成水田地了呢?
关于农村建房的事,之前也听老家的堂兄弟们说过,现在建房比较麻烦,首先要向村委会提出申请,接下来还要办许多手续。
我找到村委会主任,把建房的事跟他说了。他说:“你的户口不在农村,按照规定是不能在村里建房的,但你家是老宅了,都是乡里乡亲的,你可以用你母亲的名义建房。”
村主任这个建议不错,他也是个通情达理的人。
我问村主任,为什么我们家祖祖辈辈居住的宅基地现在变成水田地了呢?他说,这个问题我也无法解释,这是“上面”政策规定的。全国要有十八亿亩土地归田。我们县的指标是十万亩,所以镇里各个村庄除了房屋,周边空闲的地方都划为农田,甚至山岭上也可以划为农田。
我明白了,“下面”为了完成“上面”下达的指标,欺上瞒下。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愚弄民众。
没办法,只能按照政策办事。我在村委会填写了一些表格 ,再挨家挨户找村民签名,最后给村委会书记和主任签名,再送到镇委,等待批准才能破土动工。
如果按照流程办,起码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才能拿到建房许可证。我哪有那么多时间耗啊。不管了,先建起来再说。
我心里这样想,反正是老宅基地,加上又是危房拆掉重建,只要不触碰红线应该没事。所以我叫工人把原来已经打好的地基改一改,避开所谓的“红线”。
房子第一层盖到一半时,有一天来了几个穿城管制服的人。他们要看建房许可证 ,并且说了一通“官理”。没办法 ,我拿不出建房许可证,知道自己“理亏”,把好话说了一箩筐。最后用一条“中华”把他们打发了。
我想,这些人应该只是例行公事,也许不会再来了。没想到过了几天,又来了几个穿制服的人,不过不是先前那几个。最后又用一条“芙蓉王”打发了他们。
这几个人临走时,其中一位出于好心,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说:“我们也是不想来的,只是吃了这碗饭,不得不来。你最好找一找我们队长,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还把队长的电话号码给了我。我想想也是,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些人三天两天又来一次,何时完了?
通过打听,原来城管队长家是在镇上开水泥店的,难怪那个队员给我暗示。看来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了。我打电话跟城管队长沟通后,决定建房所用的水泥都在他家买。
此后,不见穿制服的人来了,相安无事。
在建房的过程中,我经常关注关于建房的一些政策性的问题。通过了解知道,户口不在农村的子女,对父母所建的房屋有继承权,但不能继承宅基地。也就是说,若干年后,父母不在了,假如房子倒塌了,继承房子的人就不能重建了,因为宅基地将被收回,归集体所有。也就意味着,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子孙后代将失去故乡,因为没了房子也就没了家,无家何以归?
呜呼!若干年后,我的故乡只在眠梦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