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图书馆读书
不滞于物,不凝于心

不滞于物,不凝于心

作者: 秋or秋 | 来源:发表于2021-01-09 10:37 被阅读0次

    最近读了两本书,毛姆的《刀锋》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一个西方一个东方,探讨的问题却有相似之处,都和理想有关。只是结局却大相径庭。

    《刀锋》这本书就像毛姆最后所说的是一本有关成功的书,最后里面所有的人都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尽管几个主人公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天壤之别,但最后他们都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拉里隐隐于闹市,伊莎贝尔成为社交界的闪耀之星,艾略特至死都活跃在盛宴上,结局悲惨的索菲也不过是追随她爱的人而去了,而这正是她想要的。

    拉里和伊莎贝尔分手时,我曾深深叹息,但是也非常理解伊莎贝尔,不是谁都能成为拉里。人生在世,我们大部分的人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活在各种条条框框里,从身体到灵魂都是如此。拉里无父无母,无牵无挂,他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好吧,说到这里,我承认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即便我处在拉里的位置,我也无法抛却那条更容易走的“阳光大道”,而去走那条荆棘丛生、无人知晓的“深林小道”。但是拉里做到了,并且于他而言是那么自然而然,即便是要和伊莎贝尔分道扬镳也在所不惜。事实证明,他俩分手是最好的选择,两个世界观价值观有云泥之别的人勉强在一起只会造成更大的悲剧。

    说到这里,我也非常喜欢书中伊莎贝尔的母亲(抱歉我已忘了她的名字),虽然她不赞同伊莎贝尔和拉里在一起,但是她也从不干涉,给了伊莎贝尔足够的尊重与自由。

    这本书中的人都很可爱,虽然有各自的缺点,但是他们始终善良,愿意帮助他人。就是芸芸众生中的你和我。而拉里,反而更不真实,因为他就像是一个完美的人,一个从不想自己的圣人。或许正是因为无我,所以他才能一直都那么坦然泰然地生活着。

    《穆斯林的葬礼》刚开始看时,我非常羡慕韩子奇,小小年纪就知道自己志向所在,七八岁的年龄就开始了自己的事业之路。但是,最后看到他为了玉抛妻弃子,为了玉不惜断送儿子的求学之路。我真是可怜他,他完全成了一个只知占有玉的奴隶。

    我原以为韩子奇和拉里走的是同样的追求理想之路,事实上他俩走的路南辕北辙。韩子奇走的是世俗之路,拉里走的是自由之路。而这两人分别是这两条路上的极致代表,虽如此,都值得尊敬,但是做人可以成为拉里,却千万别活成韩子奇,太累太没有自我。

    《穆斯林的葬礼》就是一个悲剧,彻头彻尾的悲剧,每一个人都是悲剧,这与《刀锋》正好相反。韩太太自以为她赢了,其实她输得更惨。她以为她成功地守住了奇珍斋,殊不知这正是悲剧的导火索;她以为她成功地留住了丈夫,可不过是一个躯壳;她以为她安排好了儿子的婚姻,可婚姻中的儿子儿媳都不幸福。不过她并不自知,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终她是本书中唯一过上自己想要生活的人。如此来说 ,也可以说她成功了。

    可怜的新月,短暂的一生都只是上一辈悲剧的衍生物。亲生母亲在两岁时离开了她,只留下一封二十年后才能交给她的信,信上还要求她爱她的父亲和“母亲”,凭什么呢?养母,一生都将她当成复仇品。父亲,唯唯诺诺,什么都做不了主,因为自己的罪过把女儿也搭了进去。唯一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生所爱——楚雁潮。当然还有她的挚友她的哥哥。这二十年也不枉来人世走一遭。

    为什么两本书中的人物结局大不一样呢?我想除去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最重要的是性格,《刀锋》中的人物,不管分歧如何大,每个人都会坦坦荡荡地把心中所想说出来,而《穆斯林的葬礼》却正好相反,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心事隐藏起来,还冠冕堂皇地称之为是为了他人好,可最终纸包不住火,一旦暴露后带来的伤害是倍增的。可怜可叹。

    韩子奇和拉里的结局,让我想起一句话“不滞于物,不凝于心”。不要因为自己的所爱之物,成为人生路上的绊脚石。人,才是最重要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滞于物,不凝于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xl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