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薄荷草 薄荷草读书会 昨天
01
同学发了一篇关于留守儿童长大后状态的文章,看得人很扎心。
文章里有段话说,母亲本来是天然客体,如果天然客体不能亲自养育孩子而由其他替代性客体养育,那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基本上是老天说了算。
同学k说,妈妈是孩子本来的天然客体,稳定的客体。被妈妈抛弃,意味着被全世界抛弃。
可见,妈妈在孩子的生命里,几乎是导演的身份。
所以,我想说说妈妈对孩子的回应。
这两天在书上看到的内容,妈妈对孩子的回应,首先应该是欢乐的接纳,其次才是有选择的回应。
有个妈妈说,这个提示和建议,不仅适合妈妈与孩子之间,也适合大人与大人之间。
由此,我想到了妈妈对孩子回应的重要性,以及对孩子成人后与人建立感情链接的重要性。
02
那么,为什么说妈妈对孩子的回应是如此的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呢?
当孩子出生,他的整个世界里只有妈妈。生命最初的形成是在母亲体内,和母亲融为一体10个月出生。在这10月里,他感受着母亲的喜怒哀乐,他就是母亲,母亲就是他。
一个人的被孕育,起始于关系;一个人的一生,也都在关系中度过。当孩子出生,他唯一的关系就是妈妈。如果妈妈不能回应,无疑,就是把孩子推入了没有关系的境地。所以说,无回应之地,即绝境。
当妈妈不回应孩子,孩子会产生绝望感,久而久之,这样的绝望就累积成孩子生命里的孤独和悲伤。
设身处地想想,一个饱满的婴儿,当他有需求发出哭闹时,没人理他,他感受到的是什么?就像是一个宽广无际的世界里,只有他一个人。哭到绝望了,他自然就不哭了。所以有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哭,就是因为他已经绝望透顶了。
他饿了需要吃奶,当他发出需求时,结果妈妈给他递过来的是玩具。他凌乱了,他不知道是自己的表达错了,还是自己的需求错了,总之妈妈反应回来的东西,不是他需要的奶,也不是别的可以替代的东西。他高兴的时候,咿咿呀呀的叫个不停,可是妈妈以为他饿了。这个时候,妈妈给他喂奶,他扭头不吃,妈妈还要想办法硬是给他吃,一直吃到他吐奶为止。多次这样的重复后,他开始觉得这个世界似乎很难理解,很难懂了,自己的发出的一些需求,总是得到不是自己想要的。渐渐的,他就会开始不敢发出自己的需求了。他感受到的是,他与这个世界之间的链接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不能满足他,他也不敢向这个世界发出需求。
当孩子的需求不能被妈妈正确的感知到,又要依赖妈妈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时,他就会一遍遍的去寻求这种满足。表现在现实里,他就是动不动就哭,动不动就闹,一遍遍以不同激烈的方式向妈妈索求。一个没有感知孩子需求能力的妈妈,就这样既折麽着孩子,也被孩子折磨。然后就觉得自己家的孩子,为什么没别人家的孩子懂事。然后,妈妈越来越没精力,没心情满足孩子。而孩子越发的去追逐这份满足。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孩子形成一种对回应的贪婪需求。然后,一遍遍的体验着失望。最终,习惯了这个世界也是让自己失望的。
有个同学问,为什么妈妈回应孩子的时候要是欢乐的呢?
其实,也不是说妈妈总是要欢乐的回应孩子。只是,一个阳光的妈妈,才能把阳光的心情传递给孩子。当一个孩子面对一个阴郁的母亲,母亲会没有力量看见他,忽视他。而孩子会产生深度的挫败感。为了寻求母亲的接纳和赞同,他会和母亲保持一致,因此也会有同样的阴郁气质。在科胡特《自体的重建》这本书里,有一个案例V小姐,因为母亲有周期性抑郁,她自己也有周期性的自体脆弱化倾向。
当孩子遭遇一遍又一遍的失望、绝望、被拒绝,孩子就感受不到关系的存在,就会孤独,悲伤。这种孤独和悲伤,将会贯穿在他整个生命里。
03
一个妈妈不需要做到完美,但还是要努力的去回应孩子。
那么,如何做好给孩子的回应呢?
有很多同学,因为学习心理学以后,更想真实一些,所以觉得自己也有局限,也有没办法回应孩子的时候。然后就可以随意的根据自己的心情回应孩子。
对此,我的观点是,我们可以做真实的自己,但是,我们尽量调整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状态,不迁怒于孩子,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控制。那么如何调整自己在对孩子的回应过程中,尽量做到高质量呢?
首先,你不需要做个完美的妈妈。
如果说做完美的妈妈是100分的话,我想这个100分肯定不仅包括了回应,也包括了妈妈自身的人格,社会功能,综合能力等等各放面内容。这样一个100分的妈妈,想象起来,都是令人无法呼吸的感觉。以我们目前多数人的人格水平,估计再怎么朝着完美的方向努力,都不会达到60分。
如果只是给回应孩子这个事件本身100分,那么这个100分应该涵盖了时间、回应内容、回应态度等方面。从我身边看到的现实来说,即使只是回应这一方面,也没有能够做到100分的。
那么,我们可以拿100分给自己定制一个内容。比如,每周一次全身心的陪孩子玩,与孩子认真的沟通交流,积极给孩子回应,感知孩子的真实需求。
在这个100分里,你可能依然做不到100分,但是你要朝着100分的方向努力。
其次,你不需要做个细致入微的妈妈,但是要给孩子稳固的情绪回应。
这个看似很简单的说法,其实也很难做到。我身边有个妈妈,他自己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好的时候全然地投入照顾孩子,过度地爱抚孩子,对孩子的需求与渴望每个细节都能感知到。只是,她自己没有精力一直保持对孩子的这种专注感知。所以会突然的就把注意力从孩子身上转移,或者错误地理解孩子的需求。这种不可预测的对待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有种不可控感。为了寻求稳定可靠的安全触感,孩子会转向妈妈的替代品,比如柔软的枕头,柔软的衣服等等,来满足他 孩童时期控制的融合的需求。
这个各种焦虑盛行的年代,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确实有难度,但是当你明白这个道理,你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尽可能的去做。你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成长,来达到一个情绪稳定的状态,这除了对孩子是一种负责,对自己也是。
然后,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需求,并给予回应。
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就是,有种冷,叫你妈妈觉得你冷。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很多老人带孩子的时候,会因为自己觉得冷,就给孩子穿很多。其实,小孩子的身体比大人想象中体魄强壮。我的孩子从小就很少生病,即使我们都开始穿上秋衣秋裤了,他还是在家光着脚,短裤背心。问他冷不,他说不冷。
要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孩子的需求,也是可以练习做到的。记得我曾经因为要求孩子做一件事,但是怎么说,孩子就是记不得。后来,我想如果我是他,面对着妈妈提的这个要求,我会怎么做?然后我发现,妈妈提的要求,只是从妈妈的需要出发的,跟孩子没有关系,根本不是孩子需要的。然后,我就不再去要求孩子。
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跟孩子沟通比较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当孩子,看看自己会如何反应类似的要求,然后就会发现孩子的真实需求。
当然,要做到这个也很难。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很多父母都在以自己的喜好,去逼迫孩子学父母认为要学的专业,做父母认为对的、好的事情。要想能够完全做到以孩子的需求为出发点,除了从内心上要敢于和传统文化逆向而行,也要看清自己和孩子之间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一个当妈的都不易。但是,既然都当了,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着能做好就尽力做好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