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特别期待过年,因为可以去买新衣服,我的衣服都是在阿姨那个小摊子上买的。那时候小镇上都还没有超市,街道只有零星的几家店铺,店铺没有的都是需要在摊子上买。
小镇有固定的圩日,农历初一、十五,在这两天里,村民们自发将家里多余的农产品,带到街道的流动摊点上进行贩卖。有鸡鸭鹅兔等,鸡蛋鸭蛋当然也是必不可少,农作物也不少,各种瓜果蔬菜。还有专门从外地进货营生的:孵化好的小鸡小鸭子,各种水果,水产品,还有衣帽鞋服,生活用品锅碗瓢盆等等。
小镇的街道只有三百米左右,每到过年的圩日,更是热闹非凡。街道两旁商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群将街道围的水泄不通!过年的关头,家家户户都开始置办年货,购买新衣,那必须全家出动呀!听,有吆喝的,询价的,讨价还价的……
阿姨的衣服摊子在街道的中间段,人站在中间,面前是两把椅子一块宽木板搭的台面,铺上一块红布,木板上面放衣服,衣服存货放在木板下面。背后是用竹杠搭的架子上,密密麻麻挂满衣服,一共有4层,大概有3米高的样子。高处的衣服需要用撑衣杆一件一件挂上去,有客人要细看,就从台子下面拿出相应码数。
市场上的衣服因场地限制,都没有试穿的。拿着衣服在身上比划一下,业务熟练的阿姨就能跟你打包票:哎呦,相信我,这件一定能穿啦!拿回去实在不合身或者不喜欢,下个圩天,你拿来跟我换嘞!我这个摊子呦,摆了好几年啦,你市场上一打听阿华,大家都知道啊,跑不了啦!
阿姨已经关摊子很多年了,我自从初中后,也再没有从摊子上买过衣服。好怀念那时候呀,每次换季和过年,妈妈都会提前和阿姨打招呼,一到圩日,我就会直奔阿姨的摊子。阿姨从台面下面拿出来特意为我挑的衣服,当然,竹杠上肯定是不会有同款的!
小镇还是那个小镇,圩日也一直都有,而我外出多年,已经很久没有去赶圩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