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白话解释】
孔子在家乡中,与人相处温和恭敬,温恭到好像不善于说话,因为家乡是父母所居之地,这里有家族的长辈,还有其他乡亲父老,以恭敬乡里的人而不逞能,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但是孔子在宗庙与朝廷时,议论公事明辨得清清楚楚,因为宗庙是祭祖行礼的地方,朝廷是政府议事的地方,在这里讨论国事言语不能含糊笼统,虽是辩论,一切却温和而谨慎。
【章旨】
此章记孔子在家乡与在宗庙朝廷礼节的不同。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2)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在朝廷,与同僚下大夫说话时,显示和乐的样子。与位高的上大夫说话时,显示中正的样子。当君主上朝时,则恭敬而又从容。
【章旨】
此章记载孔子在朝中言语礼节恰到好处。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3)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白话解释】
鲁君召孔子,使他担任摈,负责招待外宾。孔子一接到鲁君的命令时,脸色变得肃敬,脚步加快,不敢懈慢。当两君会面时,孔子担任摈职,帮忙两君传话,孔子转身向右,接受右边的传辞时,便向站在他右边的人拱手作礼,转身向左把辞传下去时,又向左边的传辞人拱手作礼。接受左边的传辞,礼节同接受右边的传辞。拱手时,身体前俯后仰,动作优雅,所以衣服随着前后飘动,却不会乱。孔子在这样的外交场合,有不少时机必须快速走路前进,虽然趋走疾速,身体仍保持端直恭敬,两臂可前后摆动,不失从容。在送客时,宾客离去,已不再回头,此时送宾礼成,孔子必向君主回报,说宾离去已不回顾了。
【章旨】
此章记孔子奉召与参加迎宾的礼节。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4)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走进君门的时候,肃然起敬,象是要鞠躬的样子,其谨慎之状,好像身体无处可容。且不会站在门的中央,表示恭敬,入门时,也不会践踏门限,而是跨过门限,如此可避免将门限践污,也可避免自命高贵的嫌疑。在经过君主的空位时,虽然君主不在,孔子脸色还是勃然变为肃敬,脚步走得比较快速,不敢懈慢。此处非说话的场合,必要谈话,也说得非常简单,好像说得不够完备。在登堂时,孔子以手提起长袍的下端,拾级而上,以免长袍绊足跌倒。此时,肃敬的状貌,又好像鞠躬,而且屏收其气息,无论是吸气、呼气都很微细,好像没有呼吸一样。见君结束,退朝的时候,走下第一阶,面色开始舒展,心里怡然舒畅,下完了台阶,走到平地,距离君主已远,步伐较快,两手可以前后活动。出来的时候,经过原来君主的空位时,又是跟原来过位一样,肃然恭敬,过了那个位子之后,才恢复正常。
【章旨】
此章记孔子上朝的礼容。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5)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蹜蹜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白话解释】
孔子上朝,奉命出使外国,鲁君赐圭,圭是一种瑞玉,臣子出使外国,将圭献予外国的君主,犹如现在的国书,作为信物。
孔子执持鲁君赐的玉,收敛自己,提起恭敬的心,如鞠躬般谨慎,玉虽不重,但拿在手里象是沉重,力不能举起,表示任务重大,似不能胜任,此乃谨慎之象。当孔子在他国朝堂将玉奉上他国的君主时,恭敬如同打躬作揖,授玉完毕,下堂的时候,心里仍然跟上堂授玉时一样,恭敬合乎礼节,就如同将领带着军队出去作战,在出发之前,心里不敢轻敌,面色肃静,谨慎小心。当孔子向诸国君王授玉下堂时,缩小脚步,两脚前后相接,不提起脚踵的往前走,象是沿着一条路线。朝聘以后,要献上种种礼物,礼物是由鲁君交给孔子带来,等于是孔子替鲁君送礼,所以孔子的一切举手投足,都有一定的容色,表现得庄严隆重。呈完礼物之后,正式典礼结束,就可以愉快地私人聚会。
【章旨】
此章记孔子出使外国的礼容。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6)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当暑,袗絺綌,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
【白话解释】
孔子穿的衣服在领口与袖口上缘不用绀緅二色饰边,绀色是深青而含赤色,緅色是深青而带微黑,绀色是斋祭之服,緅色是丧祭之服,所以孔子所穿的衣服不以绀緅二色为饰。
孔子的家居便服不用红紫色,因为红色紫色是中间色,不是正色,所谓的正色是青、黄、赤、白、黑五色,孔子居家衣服尚且不穿红紫色,正服当然不穿红紫色。
夏天天气炎热时,孔子在家穿细葛布或粗葛布制的单衣,单衣是植物纤维制成的布,凉爽透风,较薄。而孔子外出时,必定在单衣外面加件衣服,使身体皮肉不外露,谓之中衣,到重要场合,更要加礼服以示尊重。
冬天天冷的时候,孔子穿衣服的颜色必定表里如一,如果内穿的是黑色小羊皮的袍子,外衣就要搭配黑色的上衣,这是国君上朝的衣服,国君上朝与群臣同服,孔子是鲁臣,所以也穿此服朝见君主。国家如有凶荒,国君会穿白衣服,群臣也会跟随穿白衣服,孔子是鲁臣,也穿白衣服,当孔子外穿白衣时,内里就会搭配小鹿皮的袍子,因为鹿皮毛色近白,与白衣服相称。在年终时,国家会举行岁末大祭,鲁君会穿黄衣,表征物色黄落,孔子为臣助祭祀,也随君穿黄衣,如果是外穿黄色礼服,内里就要搭配黄毛的狐皮袍子,与黄衣相称。
孔子在家里穿的家常便服,做得较长,可以保暖。虽然长,右边的衣服袖子会短一些,以方便做事。而孔子睡觉盖的被子会比自己的身高长度多一半,因为如果被子与身高同长,夜间寒凉,就会透风,以致寒气入侵体内。若被子比自己的身高长度多一半,睡觉时,脚端可摺,就不会透风。
孔子家里招待宾客的座椅上面会铺狐皮貉皮的垫子,因为狐皮貉皮的毛很厚暖,坐起来很舒适。孔子在服丧期间,不能佩带玉等饰物。服丧期满,除去丧服,则都可以佩带。亦即除了丧事以外,没有一日不佩带玉器的。
如果不是上朝与祭祀所穿的礼服,所穿的衣服必裁去多余的布,不用摺叠缝之,可以省工省料。丧礼要穿白色的,祭祀要穿黑色的礼服、戴的帽子也是黑色的。依礼对刚过世的亲友可以穿黑礼服、戴黑冠去吊丧,然孔子于心不安,所以不用。而每年正月初一,孔子虽已不在位,还是依礼穿上朝服,上朝拜见国君。
【章旨】
此章记孔子衣服之类的礼节。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7)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乡党10-7 (一)
【白话解释】
齐,必有明衣,布。齐必变食,居必迁坐。
孔子在祭祀之前,一定要斋戒沐浴,沐浴完后必定会穿上浴衣,是布做的明洁衣,表示不仅身体洁净,穿的衣服也要洁净,再加上心理斋戒,身心清净祭祀时始有感应。在斋戒的时候,必定变更平常饮食与居处,主要是指不饮酒、不吃肉、不吃葱、蒜等有刺激味的东西,也要迁到斋室,不与妻妾同房。.
乡党10-7(二)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吃饭的时候,不必讲究饭菜精美,也不讲求肉要细致,但能充飢即可。若谷类的食物气味变得不新鲜,鱼肉也腐烂,吃了容易中毒,所以不吃。若食物的颜色变恶了,或是烹调的味道恶劣也不吃。若食物未煮熟或过熟也不吃,或不符合春夏秋冬四时所应该吃的食物,以及不是正餐的时候,这些都有害于健康,所以不吃。如果肉是用残忍的方法宰杀,作法惨无人道,就不忍心吃。若配菜的酱料加了很多不适当的佐料,则对身体有负担,所以不吃。吃饭虽有肉与菜配,然须以饭为主,不使肉气胜过饭气,以免伤胃。饮酒多或少虽没有一定的量,喝多喝少也没有规定,但以不喝醉为限度,不醉则谈吐行事不会乱。从外面买来的酒未必清洁,从外面买来的肉类,不知是何种动物的肉,所以孔子都不吃。而食物中,姜能去邪味,发正气,所以不撤去,但不多吃,因为姜是热性的,吃太多,会导致寒性、热性不平衡。
乡党10-7(三)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孔子陪鲁君祭祀,祭祀完毕,鲁君赐祭肉给孔子,孔子接到祭肉,不待隔日就将祭肉分送给大家享用,表示祖宗的神明恩惠是赐给大家的。不论家祭或公祭,祭肉不能超过三天,祭祀时第一天行牲,第二天上俎豆,第三天分肉,祭祀的肉如果超过三天,容易变坏,所以在三天内要把肉分享完。公祭或家祭的肉超过三天,已经陈腐,便不能食,只好把祭肉恭敬的掩埋。
乡党10-7(四)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
古代有祭祀食物的礼节,即在饮食之前,将每种食物取出少许,放在食器之间,以祭祀古时发明以火作熟食之人,表示不忘本。而孔子日常所吃的,虽是粗茶淡饭、菜羹瓜果之类,面临食物时也必祭,而且如斋戒般恭敬。古时未用桌椅,以席铺地而坐,铺席必须端正,不正则不坐。
【章旨】此章综记孔子饮食之节。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8)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白话解释】
乡里举行乡饮酒这种宴会中,会有在外面做官回乡的人,不论他的官位多高,在乡里是序齿不续爵,回乡参加饮酒时,必须尊敬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最长者,必坐上席。乡人饮酒,可以饮醉,既醉则难免举止失常,但有六十岁以上的老者在场,虽醉仍须安静不乱说话。此时,老者不退席,孔子不敢退,老者退出,孔子不退席也可,此时亦随着老者退席,可任宴会大众毫无拘束的欢宴。
古代有一种风俗称为「傩」,是乡人以乐舞驱逐疫鬼的风俗,即由人化妆成四个眼睛,身上披着兽皮,手执武器,口中发出傩傩的声音,由方相氏率领着一班人,到民间老百姓家里驱逐疫鬼。到后来风俗演变,由原本的驱逐疫鬼,演变为一般的娱乐活动,而孔子家乡举办此活动时,由于孔子已在鲁国做了大官,此时会穿着上朝的礼服,站在祖庙的东阶上,迎接扮演方相氏的人来驱逐疫鬼,与民同乐。
【章旨】
章旨:此章记孔子参加乡人饮酒时,既能敬老,又近人情。而乡人傩是记孔子作鲁司寇时与民同乐的状况。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9)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白话解释】
古时士人相见,礼当再拜,即是拜两次。孔子托人去问候在他国的友人。当使者代表孔子带着礼物要出发的时候,孔子要拜送,不但一拜,而且再拜,再拜是遥拜所问候的友人,使者不需答礼。使者到他国见到孔子的友人时,呈上礼物及再拜,以不负主人所托。孔子诚敬之意,由此可见。
鲁大夫季康子赠送药物给孔子,孔子拜而受之,古时候凡是他人送吃的礼物,礼只需拜一次即可。孔子接受季康子馈赠药物可归为酒肉等食物类,孔子依礼只拜一次。然药物与食物并不相同,他人送食品,就要马上尝一尝,表示对他人的敬重,但是这是药物,是否也要尝,尝与不尝何者合理,礼上无明文,孔子便说:未通达送药之礼,所以不敢尝。
【章旨】
章旨:此章记孔子对礼至为讲究。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0)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解释】
孔子上朝时,马房失火,退朝回家时已得知。回家孔子问说:有伤到人吗?未问是否伤到马。
马厩失火,在《礼记》上记载当时有乡人来救火。所以孔子问说是否伤到人,若有伤到马,自有家臣会向孔子报告,所以夫子未问是否伤到马。
【章旨】
孔子问人不问马,古注大多以为「重人贱畜」,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原意如何,后世难考。或依当时礼制,不需问马。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1)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
【白话解释】
国君赐与熟的食物给孔子,孔子必定把上下席位摆正,自己坐于臣位,好像面对君位,先品尝一些食物,表示恭敬的接受国君的恩赐。若国君赐与未煮熟的肉类给孔子,孔子必把肉煮熟,敬奉自己的祖先,表征虽获国君赏赐,荣耀归于祖先,以示不忘本。若国君赐予活的动物,孔子必畜养之,养到祭祀时,始杀作祭品。若鲁君邀孔子聚餐,虽是受邀,但就为臣的孔子而言,仍然称为侍食。吃饭前必有祭食之礼,即把各种菜挑一点出来祭祀,当国君在祭食的时候,孔子必定先尝食物,表示先为君主尝食,试其烹调可否,这是侍奉君主吃饭的礼节。
古代臣子见君主,必须穿朝服,面对北方,君位则是坐北朝南。孔子生病,鲁君亲自来探视,孔子卧床不能起,因而头面向东方,右侧而卧,便是自己面北,而君面南。又因卧病不能穿朝服,于是把朝服盖在身上,再以束朝服的大带放到朝服的上面,如同穿了朝服束了带子来迎接国君,显示孔子虽在病中,尊君之礼仍不疏忽。若国君有命令来召见孔子,请孔子上朝或商议事情等,孔子不等待车辆准备好,就立即步行,家里的人就赶快准备车辆,从后面追上去。
【章旨】
此章记孔子事君之礼。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2)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入太庙,每事问。
【白话解释】
孔子入鲁国太庙,也就是周公庙,每桩事情都要问,表示不但尊敬祖先,连庙中的祭器也很尊敬。太庙中各种器物所放置的地方,皆有定位,不容错误,否则失敬,所以每件事都要问。
【章旨】
此章记孔子事事认真,处处恭敬。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3)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白话解释】
孔子的朋友死,若这个朋友的尸体没办法送回家,且没有亲人为他办丧事,孔子即说:我替他办理一切丧葬的事宜。因为朋友死无所归,才这样为他治丧,如有家属,则不可如此,丧事应由其家属作主,当然朋友的家属请教时,可以帮忙出主意。
朋友送来的东西,即使是送车马等如此名贵的礼物,只要不是祭肉,都不用拜受。为何受祭肉要如此恭敬,因为祭肉是祭祀时供神供祖的肉,祭祀完毕会分赠给朋友,价钱虽比不上车马,但以礼重,所以孔子接到朋友送祭肉必拜,表示敬重朋友的祖先,此祭肉也是朋友对祖先尽孝的表现。
【章旨】
此章记孔子待友之道。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4)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白话解释】
古时祭祀,孙子辈会穿先祖的衣服,端坐如神,代表先祖受祭,称为尸。寝不尸,是说孔子在寝室行动可以随意,不必端坐如尸。而孔子居家时,安然自适的与家人相处,不必像到外面作客那样,事事拘谨。
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虽是交情很亲密的朋友,但因他遭遇变故,所以必定有所改变,如坐时站起来,站时见穿丧服者,位置变动,容貌也变得严肃,并在言语上表示同情。孔子见到当官者与盲者,虽是关系密切,经常相处在一起的人,也必以适当的礼貌来对待他。例如瞽者是眼睛看不见,要帮助他行路、与人会面等事宜,此是礼貌也是同理心。
孔子乘车,看见穿丧服的人,就以手扶在车的横木上,鞠躬作礼,以表同情。看见运送国家政府文献或文件的人,孔子在车上也是凭式而敬,表示敬重国家的文物、档案。
孔子应邀作客,如见菜肴丰盛,而且是主人亲自烹饪与亲手端来,孔子必变面貌并从座位上长跪,向主人致谢,表达内心的感谢与受之有愧。若突然打急雷或刮起非常猛烈的风,事前一点征兆也没有,出乎寻常,此时孔子立即有应变的举动。就算在夜晚,也会起来,穿戴衣冠而坐,表达敬畏天地之变。
【章旨】
此章记孔子居家作客以及处常处变之礼。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5)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白话解释】
古今车辆不同,古代登车的时候,驾车的御者会从车上拿一根绳子,递给在下面要上车的人,一般人接到绳子就上了,而孔子要登车的时候,为保持安稳,必定很正直的站立,并拉着绳子上车。上了车以后,孔子在车中不会往后看,免得坐在后面的人有所不安。即使有话要相告同车者,也不会说得很快,免得惊扰他人,也不会用手往车外指指点点,以免他人疑惑。
【章旨】
此章言孔子乘车情形,处处为人设想。
论语正音及白话(乡党10-16)
讲师:中华无尽灯文化学会监制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白话解释】
古时候有两句古诗:「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意思是鸟见到人的态度不善,立即举翅飞去。在空中来回飞翔,观察清楚以后,才肯下来栖息。这两句逸诗是比喻人事上的出处进退应合时宜,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如此是圣之时者,懂得时机。
孔子经过山涧上的桥梁,看见桥上面有只雌的野鸡,悠然自得,便说:「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即赞叹雌雉很得其时。子路一听到孔子赞叹雌雉很得其时,就向雌雉拱手,好像很敬佩牠。子路一拱手,雌雉以为有人要伤害牠,很惊恐,把翅膀振动了三次,飞走了。
【章旨】
此章孔子明时机的重要。
eU�6��W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