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爱哲学,爱诗歌的人,常常思考哲学从近代的存在主义发展到现如今的后现代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我觉得这时候该是“美学主义”(本人有种开创美学主义的雄心,但是能力严重不足,只能仰望漫天飞舞的天鹅)的天下了。而美学载体之一就是诗歌(我的最爱),诗歌的主要载体就是“移情”。今天就“移情不别恋”,先以以前我写的移情小诗《踌躇》开头今天的唠叨吧:
月亮伤感的躲进了云里
蹭出些缝隙
留下几点光
还把自己的尾巴
偷偷的遗在外面
云把月亮抓过来
激动的塞进自己的皮囊
可能是手滑
让月亮像鱼一样
尾巴在外面拍打

今天要写的这篇文章是关于【九洲芳文·诗词】的第三篇,第一篇写得有些牵强,第二篇开始写一些自己最近学到的知识,同时听取了纳兰蕙若的建议,尽量写得接地气一些。
移情是在美学以及诗歌作品中应用最多的,而关于移情还不能说的太多,说得多了,就可能牵强的应用,这样就僵硬了。除了移情还有直觉、心理距离、格式塔、精神分析等概念或载体,应用这些水到渠成、信手拈来就好。
诗歌的写作手法最重要的就是“移情”,而移情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却不是它的本身,而是一句成语“移情别恋”,移情别恋的意思是把自己原本的感情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即开始另一场恋情。移情是肯定的,而移情别恋却是批判的,否定的。很多人很清楚移情别恋的含义,却是对移情没有明确的概念。
移情的概念是费舍尔提出的,而把移情学说发展成理论体系的是利普斯,移情学说的建立经历了从生理学到心理学,从实验心理学到内省心理学,从内省心理学到哲学的过程。
移情就是将主体关联至某一对象,在不知不觉中主客体达到统一、融合,这时的主体和对象处于缠绕、扭结,不可分的状态,即“物我合一”的境界。
给大家讲一个老故事吧,在《庄子﹒秋水》里,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游玩。庄子说:“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都会说惠子如何的聪明,竟然辩论中压了庄子一头,殊不知惠子表面取得了胜利,可是真正失败的却是惠子。庄子认为鱼是快乐的,是“移情”的,达到了“人鱼合体”的境界,是自作多情,是“自以为是”,虽然缺乏逻辑理论根据,但是从美学的感受来说他是快乐的。而惠子所说的话是哲学的,求索的,也是无味的。虽然他取得了胜利,但是同时失去了“快乐”。惠子这样的聪明人是否自找不快,何必呢!
最后说一下美区别于拟人的,区别于联想的。拟人是修辞手法,联想是睹物思人。
好吧,就写到这里吧。如果你是写诗的人,那就请你如庄子,自作多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