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洲芳文•F】
文章主题: 她-SHE|九洲芳文公益征文大赛
五位简友的文章,点击原文标题阅读
作者:栗想视界
这篇文章很悲情,写了一个一生命运都很不幸的女人。她心系全家,吃苦耐劳,有着传统优秀女人的优点,但却遭遇了命运之神最不公的待遇:两个各方面都正常的人生出来的孩子,要么是聪明的早夭,要么是智商有问题,真的让人难以接受。
如此不可测的命运,的确让人很无奈。但是凤儿以博大的胸怀与母亲的慈心接受了一切,为母则刚都是逼出来的,凤儿显然没有屈从,她竭尽全力地活着,并且尽最大努力守护一家人。心疼她遭受的苦难,但是也真的非常佩服她。
这篇文章里,哀其不幸的同时,我也有点怒其不争。她费尽心思给傻儿子娶了个傻儿媳妇,结果又生出来三个傻孩子,这样做的结果是让自己更累,并且还增加了国家负担(当然,这一点当事人可能没想到)。
虽然她不屈从于命运,但作者还是流露出来担心和忧虑:如果她不在了,这个家该怎么办?这也是值得让人深思的地方。一个只问付出,而没有获得感的人,始终只能演绎一场悲剧。而深埋其内心深处的那些传统观念,又引导她亲手导演和推动了下一代人的悲剧。希望今后这样的悲剧能够少一些,凤儿一生为他人而活,又有几分是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品语言平实细腻,细节刻画非常逼真,全文充盈着一种淡淡的悲悯,代入感极强。
作者:阿毛杂货铺
这是一篇围绕厨房写的故事,也是阿婆一辈子的故事。故事非常细致、逼真地撰写了阿婆与厨房之间的一个个动态瞬间:熬麦芽糖、喝茶、捏着木棍要揍我、慢悠悠吃饭、养猪、做餐……点点滴滴都充盈着浓郁的烟火气,让我们不自觉就走进阿婆的生活,走进这个充满暖暖温情的有着阿婆温度的小厨房。
阿婆与厨房的故事,其实就是阿婆与生活的故事。我们常常说故事从哪里来?其实就从生活里来,从烟火气息中来。作者紧紧抓住了阿婆生活的特点:不疾不徐的忙碌,始终如一的守护,既是默默无言的旧时代老人,又分明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轨迹。
这样的老人,无疑是可爱的,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见到了在厨房里忙碌的阿婆;读着读着,我们也不由升起一抹淡淡的乡愁。这乡愁和阿婆做的饭有关,和阿婆轻轻慢慢的脚步有关,和阿婆一辈子为伍的三孔灶台有关。似乎眨眼之间,她就从年轻走到了年老,从青丝到缀满了白发,也完成了生活的使命。
我一边看着这篇文章,一边寻觅着熟悉的味道,是了,文章里的这个老人,太像我的外婆了,同样是慢慢悠悠地围着灶台晃了一辈子;同样是每年要养几头猪,再养几只鸡鸭鹅,等到腊月底杀了过年;同样是操不完的心,做完饭之后自己却默默等到我们都吃完之后才上桌……谢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这样普通,而又富有代表性的阿婆形象。
作者语言简练,文字老道,善用短句,让文章读起来非常轻松有韵味。
作者:江南深白
这篇文章非常震撼人,越看我越是钦佩,这种向外延伸的力量,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赵老师用自己全部的力量,践行了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负重前行”的意义。
第一部分,作品从一位已经生活无法自理的老太太的视角切入,从这位81岁老人回溯前20年的时光——那时她刚退休,但已经帮助了无数贫困家庭的孩子。第二部分,讲述了赵老师年轻时,虽然力量微薄,但她孜孜不倦地走上了帮扶贫困孩子的路。第三部分,赵老师和志同道合的倪老师心心相印,结成连理,仍然一心助学。第四部分,赵老师夫妻俩倾心资助教育。第五部分,赵老师逐渐年迈,丈夫因病去世,她也感觉到了孤独。但社会的反馈力量是强大的,被她资助过的学生们纷纷行动起来,照顾她看病,轮流上门照顾起居……
看到最后,我忍不住眼含热泪:既为一位这样执着于教育事业,不计报酬,只讲贡献和付出的女老师——她用自己的温暖和爱帮扶了一个个出生于贫穷家庭的弱势孩子;也为社会的正向反馈力量——多年之后,这些孩子又以自己的温暖和爱帮助赵老师走出晚年的孤独,照料她的晚年生活。简单一幕,让我们看到了绵绵不息的大爱传承。
非常感动,赵老师的身上涌动着和张桂梅老师身上一样的高贵品质,她们把孩子们的前途看的比一切都重,并竭尽全力、倾尽所有地帮助自己能帮助到的孩子,这种无私奉献的品质,值得所有人点赞、学习。
我只是微微有些心疼赵老师的闺女,当年她眼睁睁看着妈妈把买来的冰棒分给了其他孩子,自己想吃一根却没有如愿。也许赵老师是苛己甚严,包括对家人,但私以为这样做还是容易对女儿小小的心灵造成一定的伤害,有些遗憾。
本文详细地记述了赵老师乐于奉献的一生,细致地描绘了她帮扶学生的一幕幕,让人深受感动。这里提一个小小的建议,文章在架构上可以进一步明晰,形成层层深入的逻辑结构,同时在行文过程中尽量避免同类素材的交叉,则作品的魅力会更深一层。
感谢作者的分享,让我们又看到了一位有着伟大人格的老师。致敬赵老师!
游世欢喜的文字总是让我喜欢,这篇文章的结构颇为精巧,值得一道。
文章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电影《River of No Return》引出一个善良、坚韧、顽强的母性形象。带着明显的隐喻作用。第二部分是过渡段,讲述了自己接到大姨去世的消息,开启了回忆大姨故事的序幕。第三部分是文章的重头,作者从大姨的童年生活、到短暂而幸福的婚后生活,再到劳苦艰辛的后半生,非常细致地讲述了大姨一生命运多舛、苦乐悲辛的故事。
大姨的故事让人唏嘘,尤其她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曾受尽荣光,被尊做李家大小姐;日军侵华后,家道中落,她嫁给一个在日本公司做活的职员,依然过了几年丰裕的日子;后日军投降,小家庭断了收入,日子难过,而得知自己被定为管制对象的丈夫,竟然弃家而逃,从此不知所踪;大姨的日子一下降到冰点,为了生存各种辛苦挣扎,先后做过检票员、保姆、市场保洁员等工作,异常艰辛地带大三个孩子。
第四部分又回到当下,用一首歌来结笔,暗暗传达了作者的心绪:有些烦闷、有些隐痛、也有留恋,用“大江东去”为标题,也巧妙地表达了这种情感。
大姨的一生跌宕起伏,但透过她的故事,我们进一步看到暗伏在作品中的更深层价值:以小见大,通过对大姨一生故事的叙写,反映出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人情冷暖甚至政治氛围,发人深省。
作者的文字,清爽、明净,带着淡淡的愁绪,但被大姨的乐观、豁达所掩盖,尤其《平贵别窑》插得很妙,因此整篇文章的情绪收得非常好,让大姨善良、坚韧、顽强的形象跃然字间。
作者:灵硒
母亲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在母亲的照拂和温柔的注视下长大。因为从小缺失母爱,所以作者在中考时做出了有悖常理之举:不写作文,也因此与重点高中失之交臂。因此,作者内心是极其复杂的:一边期盼着母亲,一边又怨恨母亲,此间种种,只因内心那声声的呼唤。
终于,妈妈转身回眸了,但身边却带着个瘸腿的叔叔,羞耻感、失望,甚至沉重的愤怒,让她不想认下日思夜想的妈妈。妈妈倾心交谈,解了谜题,原来如此,中间几经波折,而不论是坚持还是暂时的放弃,都是因为心中执着一份最初的善和爱。大爱无垠,母亲因为一份大爱坚持要报恩,女儿因为一份大爱而选择原谅。
当整个故事回落到爱的世界里,我们分明看到了作者净化后的心灵。文章以“我”的个人成长经历为线索,用我的不幸来反衬妈妈高洁的人格。虽然站在孩子的角度我并不赞同母亲的做法,但母亲显然选择了更“道义”的做法,不仅仅是为了还债,而是确确实实让那个替她出头受了重伤的人感受到温暖的回馈,感受到不弃的真情。
我想,文章背后的这层意思更加让人肃然起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