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题的时候提到了渔父,忍不住又给学生普及了渔父的典故。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段古文,尽管有研究者对此文作者颇有争议,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屈原,而文中的”渔父”,也是屈原本人,这篇文章实际上是体现屈原在放逐期间的内心挣扎。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2个小人在打架,一个小人是A,另一个小人是—A,A让我们善良宽容,坚强乐观,积极进取,—A则让我们自私狭隘,脆弱悲观,消极懈怠,屈原心中也一定有两个小人,一个让他保持节操,不要同流合污,另一个让他随波逐流,识时务为俊杰,于是就有了汨罗江边的这场对话。
许多人常常被这两个人的争斗弄得崩溃,但随着你年岁的增长,A与—A如同跷跷板的两端,各执千秋,也许这就是人生,总能找到一个平衡的点,看见最美的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