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馨《雪蕉斋诗钞》

封建社会,由于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江浙一带文风颇盛。在清代112次科举考试中的状元里,有20位是浙江人。此中,科举世家、翰林世家随之出现。在我们瑞安,也出现了这样一族翰林世家,即黄体芳家族。
黄氏家族中,有“兄弟二进士”、“父子叔侄三进士,同朝为翰林”的盛况,以及“三世入词林”的辉煌,这些都成了瑞安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佳话。当然,黄家以“一门三代翰林”而成为翰林世家,是为瑞安历史上所仅见。
黄体芳立朝为官,清廉耿直,注重气节。上一期的人文版《黄体芳:“翰林四谏”中有一位瑞安先生(上)》,讲述了黄体芳频频上书言时政得失,纠弹大臣失职,直声震中外,为朝中“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与宝廷、张佩纶、张之洞有“翰林四谏”之称。这一期,我们继续来关注历史,回望百年前的那段辉煌。
文风鼎盛的瑞安与黄氏家族生活
初夏的清晨,几个穿着蓝布长衫的学童,从各自的小厢房里起身,他们穿街过巷,一路上小跑着、玩闹着。学童们穿过小沙巷巷口“比户书声”的坊匾,又绕过了护城河,河边飘来了阵阵槐花的清香。一个学童高兴地唱起了童谣:“学堂细儿怕大考,种田人怕耘草。”还有的孩子用瑞安话念着昨天先生布置的作业。
上面描绘的这段场景,是记者写在《孙诒燕:天妒才子,英年早逝的内阁中书》中的一段。这里的“比户书声”坊匾今还存在吗?这块匾额与瑞安文风有什么关联吗?黄氏家族与这些刻石上的文字有什么关系呢?
在清朝的中后叶,是黄氏鼎盛时期。迁居到市区小沙巷的二十五世大房、二房是黄氏宗族中最显赫的一支。三房祖祖辈辈一直居住在鲍田三村,人称“鲍田黄”。
市区小沙巷原名振文坊,巷口有一亭,亭上列着一块匾额,由东南第一笔池云珊手书。这块匾额上写的就是“比户书声”。
所谓的“比户书声”,讲的是当时的瑞安,挨家挨户都传来读书的声音。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好有一比。
市江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黄荣波介绍,这块匾额是黄家祖上为勉励子孙后辈“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而筑。黄家门后裔不负祖上期望,黄体芳从瑞安走出后,为官清廉耿直,特别注重气节,成为美谈。
“‘比户书声’这块匾额在“文革”中被摧毁,家传遗风却绵延承传,成为黄门传家至宝。”黄荣波说。
与孙衣言“数十载师弟子之雅”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尤育号,主要从事晚清史、温州地方史的教学与研究。他曾主持过《晚清瑞安黄氏研究》等课题。尤育号表示,黄体芳重要的交友圈子,所交多江南士人,其中尤以江浙居多。而浙籍士人中,黄体芳与同邑孙衣言的交谊最深。
黄体芳少时曾从孙衣言游学,并受其影响颇深。孙延钊(孙衣言之孙)认为两人之间有“数十载师弟子之雅”。
咸丰十一年(1861),赵起等人领导的金钱会起义爆发,金钱会围攻瑞安县城。奉旨回籍办团的翰林院侍讲孙锵鸣组织地方团练“白布会”,黄体芳协助其抗拒金钱会,并撰《钱虏爰书》,对此次民变记载十分详细,又作《安固二忠》诗,悼念在平定此次民变中阵亡的张家珍和孙衣言长子孙诒榖。
孙衣言则以《钱虏爰书》为基础,“综以大要,参以所闻”,撰成《会匪纪略》“使愚民可以为戒,而后之仕我郡者,亦有所取鉴。”
此外,尤育号认为,黄体芳与孙衣言作为晚清温州知识群体的代表,“数十载师弟子之雅”更主要的表现在他们对永嘉之学的近代命运的共同关注。
黄体芳曾多次谈及乃师复兴永嘉之学的努力:“辄闻吾师称南宋乡先生之学以教学者,有所论著,必三致焉。”“吾师孙太仆先生,最服膺乡,先正水心叶公,体芳昔在左右,或语及经济文章,必为言水心。”
光绪八年(1882),孙衣言致函在江苏学政任上的黄体芳,言及自己汇刻《永嘉丛书》一事也说:“乡先生书,已刻十四种……”等等。
可见,黄体芳不仅深受永嘉事功思想的影响,也致力于永嘉之学的振兴,同时也秉承了永嘉先贤和乃师敢于抗疏直言的风节。
《清史稿》中记载的瑞安先生
在《清史稿》卷四四四列传二百三十一中,详细地介绍了黄体芳等人的平生及事迹。其中说他为:“日探讨掌故,慨然有经世志。累迁侍读学士,频上书言时政得失。”与我们瑞安流传的故事中,黄体芳是个忠良官员很是相似。
列传载:“晋、豫饥,请筹急赈,整吏治,清庶狱,称旨。时议禁烧锅裕民食,户部核驳,体芳谓烧锅领帖,部获岁银三万,因上董恂奸邪状,坐镌级。”这是怎么回事呢?采访期间,记者找到了中国农村社会学理事、原苍南县总工会主席黄正瑞。
近年来,黄正瑞著有《松山钱王陵与鹅峰书院》、《黄氏宗谱(源流分布篇)》等著作7本,对浙南黄氏文化很有研究。黄正瑞介绍了记载在《清史稿》中的“烧锅之争”。
光绪三年(1877),中国发生300年不遇的大旱,山西、山东、河南、河北省份,因饥病等死亡人口900—1300万。
为了节粮,御史胡聘之提出严禁烧锅之议。其实,早在乾隆二年(1737)就规定禁止私自造酒。但是,这一政令难以通行,咸丰年间(1851—1861),户部奏请“准发照,抽收烧锅税银”。
御史胡聘之认为每张执照年收银三十余两,许可经营后“百弊丛生”,顺天、直隶烧锅数千家,一年耗谷岂止数百万石?现天旱朝廷粮食无处采买,要严行禁止。已发照的酿酒户也要上缴执照,等日后五谷丰登再酌量发给。李鸿章也提同样建议。两宫太后把两道奏折一并交给户部讨论。
光绪四年(1878)二月,户部不同意,他们认为日后只需禁止新开烧锅就够了。一些言官深为不满。黄体芳上折驳,因为烧锅执照是由户部发给的,所以户部向来有不入正帐的收入。上谕要求户部解释明白回奏。接着,朝廷同意了胡聘之、李鸿章、黄体芳等人的建议,现在灾情严重,烧锅应该一律禁止,等来年谷物丰收,才能烧锅酿酒。
黄体芳不满意这样的上谕,他继续上奏:烧锅的地方“竉大如屋,突烟腾上”,形如轮船的烟囱,数里外可见。去年冬天,传要禁止烧锅,京城粮价马上下跌。借口不扰民而不禁烧锅是偏见。现在大灾之年,政府决不能行自由放任的粮食政策。黄体芳弹劾户部尚书董恂贪鄙欺罔,举止卑谄,请立予罢斥。
三月初,户部以魁龄为首,联名上解释条陈,认为从咸丰开禁以来二十余年“各商安业已久”,现忽禁烧锅一千多家“坐失生计”;其次,胥吏借端敲诈勒索,会造成朝廷“未收米谷平价之利,而已先受骚扰失业之害”。
对此建议,光绪四年后不许新开烧锅。现年有数十家呈报歇业,久之烧锅会不禁自绝。对于三万两饭银事,现每年实收一万数千两,都用在正途上,而不是像黄体芳所言被户部私分。两宫同意了他们的意见。并奉旨黄体芳以传闻无据之词信口诋毁,著交部严议。张佩纶再上“请宽言事之咎折”,称黄体芳以论劾董恂交部议处,深恐与求言初意未符,请将黄体芳的处分特旨宽免。
近代著名学人金天羽(1873-1947)指出:“瑞安黄漱兰学使创南菁书院于江阴,数十年来,大江南北,才俊之士,多出其中。”另外,黄体芳生活在列强入侵,满清王朝处在垂死挣扎的年代,他的著作直接反映了这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动态。所以,下一期的人文版,我们继续关注《黄体芳:“翰林四谏”中有一位瑞安先生(下)》,讲一讲黄体芳从“清流”官吏到办学,创办南菁书院;及其对联、文章、书法等创作的故事。(记者林 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