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重读了诸葛亮的《出师表》,这是一篇在初中时曾经学习过的经典文言篇目,读到已经能熟读成诵,可是我今天在《出师表》中却读了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诸葛亮北伐前写了这样一篇情真意切的表文,为后主刘禅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三条建议,追忆了与先帝的创业经历,确定了北伐的目标。可是,你看,写这篇文章的诸葛亮,像不像天下那些含辛茹苦的父母,即将出差的时候,对家中子女百般不放心。所以,要一再嘱咐:“孩子啊,现在形势并不乐观啊,学习不好的话,不能找到好工作啊,但是好在你有一个好老师,一个稳定的家庭,一个聪明的头脑,所以,你只要努力的话,未来还是期待的啊!另外啊,你要和好孩子一起玩啊,离那些不听话的、道德品质不好的孩子一定要远点啊,比如,那谁谁谁就是很好的孩子啊,你有什么学习的问题可以问他啊;想想你爸爸妈妈当年创业是多么艰难啊,我做了这样那样的努力,已经为你打下了点基础,但是未来还是得靠你努力啊。”
感觉真的像一个老父亲一样啊,诸葛亮视刘禅如子,悉心教导,事无巨细,可是结果如何呢?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大业一下子如大厦倾颓,最终那个远大的北伐目标也没有实现。民间评价说是“扶不起的刘阿斗”,说刘禅是被刘备摔坏了头,所以智商堪忧。但是,事实上是真的是这样吗?刘备称帝后,即封刘禅为皇太子,为了让刘禅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刘备让其多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学习,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如果刘禅真的是智商堪忧,或者毫无能力,刘备怎么会下如此大的力气来培养他?更何况,诸葛亮还曾对刘禅做出过这样的评价:“天资仁敏,爱德下士。”由此看来,刘禅就算不是多厉害的人,但也可以称作是以个好孩子,乖孩子了。但是为什么最后蜀汉的江山在刘禅的手中旁落,刘禅也落得个“懦弱无能”的骂名呢?
我想这和刘备,诸葛亮的教育方式是有着莫大关系的。刘备在时,我们基本上没在史书上看到过多少刘禅的身影,也许这时还有一个年龄尚小的原因,所以,基本上所有大事都由父亲刘备出面。刘备死后,又召敕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从此以后,刘禅又多了一个“父亲”,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政治军事,无一遗漏,事无巨细,完全包办了。就算是诸葛亮要去出师北伐了,还要给刘禅安排一些所谓的贤臣武将,一再嘱咐他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刘禅还要想什么呢?即使有点什么想法也被扼杀在摇篮中了吧?刘备和诸葛亮联手打造了一个这样本分老实,但也懦弱无能的刘禅,却要求他在失去庇护后,马上能顶天立地,开疆辟土,这怎么可能呢?对于刘禅来说,这何其残忍?
网络图片想想我们现在的社会,这种像刘备、诸葛亮一样的家长是不是大有人在?一手包办了孩子的所有问题,甚至把自我都放弃了,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不愿意给孩子自由思考的的权利,孩子们的时间被各种强加的活动和任务填满了。但是却很少有家长愿意去想想,你安排的课业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吗?是真的适合孩子的吗?这些家长帮孩子把一切都“想好了”,把自己的决策结果一股脑儿地丢给孩子,却并不告诉孩子们决策的过程、各个选项的优势和劣势,身为孩子只要接受就好了,父母总是不会伤害孩子的。就这样,父母的“为你好”这三个字背后,是孩子们逐渐丧失主见和个性的代价。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身为父母,身为师长,我们在给孩子保护的时候,更要教会他如何保护自己的本领。真正的爱,不应该是把孩子装在套子里,远离风雨,而是要学会适当放手。帮他解决困难,不如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帮他遮挡风雨,不如和他一起面对风雨。在自己还有力量的时候,看着他摔倒,指导他爬起。在风风雨雨的锤炼中,陪伴孩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网络图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