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02834/a29283c4cb16c517.jpg)
这是一本两代人的36封家信,除了年代的差异,还有文化的差异,龙应台通过书信的方式了解十八岁的儿子关心些什么?“定锚”的价值是什么?终极的关怀是什么?而透过这些书信,我也看到了为人父母除了衣食住行,还应该关心些什么?了解些什么?学习些什么?
1.
了解国家多懂一些历史
我们不会有安德烈和龙应台对“国家”一词的复杂情绪,我们可以毫不迟疑的说出:我们是中国人,任何一场国际赛事,也可以光明正大的为“中国”加油,但是除了在国歌奏响的那一刻,中国对我们还意味着什么?
我们是否那么清楚的了解这个古老的国家,每一个城市,每一座地标,每一处风景,我们懂得论语、易经、诗经吗?我们以老庄、杜甫、茅盾、巴金为荣吗?我们会因媒体报道的某些国人不文明行为而感到羞耻吗?
我们了解自己的文化,并明白中医、园林、古琴和水墨丹青的真实韵味吗?在崇尚欧美文化,迷恋韩国欧巴的今天,我们是否也有寻找并以行动支持本国优秀的音乐和文艺创作人呢?网络上充斥着“五毛”与“美分”立场划分,我们怎么站?对台海危机、中美局势我们怎么看?
当你对“国家”抱着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的时候,你比较能够冷静地去分析它的问题所在。
2.
敢于给厮混留一点时间
是的,谁没有年轻过,年轻的时候谁没有做一些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事,可到我们做父母的时候,却多么害怕孩子“磋砣”光阴。
多少家长在经济并不宽允的情况高价进入收费不菲的学校,有时候仅仅是为了“环境”,在封闭的学校里,孩子不会过早的与社会的“不良青年”接触,单纯的交际圈让家长安心。
安德烈的“性、药、摇滚”放在今天的中国现实中,有可能是“早恋、电玩、追星”,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作用是一致的,寻求自我解放。
同样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在看待这些近乎“危险”的游戏时,比大多父母开放,她用“少年清狂”四个字来形容,“清狂”二字尤其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把一个“危险”游戏变为了富有浪漫色彩的放荡不羁。这段“磋砣”光阴实在是每一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到了熟透的年龄,即使在群众的怀抱中,你都可能觉得寂寞无比。
3.
即便心痛也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在这本书中,无处不透露着安德烈独立思辩的能力,我想一个人要紧的就是尝试了那些新鲜刺激的事物以后,能够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这段尝试是有益还是无益,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十分赞赏安德烈以下这段自省的话:
而我,有多爱玩呢?即使是旅行,够了也就够了。新鲜的地方,新奇的经验,也会让人疲倦。这时你就只想蜷在自己房间里安安静静地看一张光盘,或者和一两个好朋友坐下来喝杯饮料、聊聊天。
孔子三省吾身,自省的品质是一个人立足的标尺。安德烈的自省固然和成长背景,开放的教育环境等有关,还有一点是母亲的言传身教。面对下一代的年轻人,龙应台是这样自省的:
成年人锁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又掌握订定游戏规则的权力,所以他太容易自以为是了。
而面对生活中出现的并不那么两全其美的选择,是干脆包办代替,还是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孩子,并一步步诱导孩子做出让自己满意的选择?
龙应台的做法是帮助孩子分析每一个选择可能面对的问题,然后将问题交给孩子自己决定,这个做法是有风险的,但是带来的益处也显而易见。
你将来会碰到很多你不欣赏、不赞成的人,而且必须与他们共事。这人可能是你的上司、同事,或部属,这人可能是你的市长或国家领导。你必须每一次都做出决定:是与他决裂、抗争,还是妥协、接受。抗争,值不值得?妥协,安不安心?在信仰和现实之间,很艰难地找出一条路来。你要自己找出来。
4.
当我们还沉浸在善良的满足时,有一种教育正走向行动
我认为所谓教育考验的其实是父母的格局,当然这格局和父母自身的成长背景、教育学识甚至工作性质都密不可分。
龙应台拥有堪萨斯州立大学英美文学博士教育背景,第一任台湾地区“文化部长”,与一群主张社会参与的文化人及企业家共同创成立龙应台文化基金会。安德烈在他的“忏悔录”中说:
我知道中国大陆的妇女在极不人道的工作环境里,为耐克做苦工,但我不会因而不买耐克的运动鞋。我知道麦当劳为了生产牛肉大面积破坏了南美的原始森林,而他们的老板口袋里塞满了钱,但我不会因而不去吃麦当劳。我知道非洲很多孩子死于营养不良,但我不会因而勉强自己把每一餐饭的每一个盘子舔干净。换句话说,我发现我是个百分之百的混蛋(asshole)。
这个“混蛋”的想法看得让人面红耳赤,我们在购买用品时考虑过背后的生产环节吗?是否又清楚麦当劳和南美原始森林有什么关系?即便看到身边贫困的生活,我们又是否心动,与己关联过?
而这些手边的点滴节约,保护野生动物,支持社会弱势力等行为在龙应台看来是消极的道德,他对儿子的鼓励更多是积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行动,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所以我不认为你是个“混蛋”,安德烈,只是你还没有找到你可以具体着力的点。但你才十九岁,那个时间会来到,当你必须决定自己行不行动,如何行动,那个时刻会来到。而且我相信,那个时候,你会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做什么,做不到什么。
5.
多读书解决生活中的烦恼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从无忧无虑的幼儿步入一年级始,成长的烦恼便伴随而来,每一次测验的排名,升学的压力,与老师和父母的关系,同学间的争执或第一次失恋。面对这些压力应该怎么做?
好的亲子关系或许还会听到一些抱怨和愤怒,沟通障碍的关系不仅什么也听不到,而且完全不懂孩子突然的忧郁和无名之火,于是隔阂越来越深。
当孩子向你满腹牢骚抱怨这样那样时,你是怎么做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点小事算什么”,我们也许会用我们的方法去帮孩子出主意,或者看着孩子的坏情绪我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浅薄的安慰。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者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除此以外,如何分辨什么时候需要勇气,什么时候需要智慧,龙应台给儿子推荐了《左传》和《战国策》,提到苏格拉底的思辩,提到“谋定而后动”“暴马冯河”,提到《少年维特之烦恼》,哪一个不是通过阅读带来的智慧,没有这些智慧的沉淀,又如何化痛苦为艺术?
我只能让你跌倒,看着你跌倒,只能希望你会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希望阳光照过来,照亮你藏着忧伤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见尽头的路。
6.
优质的生活是为美学、文化和品味
在安德烈几封信中可以看到我们正在追求的所谓文化教育的影子,当然安德烈是典型的“小资文化”,很好奇我们传统文化成长的新一代年轻人是如何过生活的,期待早日遇见他们。
听“嘻哈”的时候,我一般不听大家都在听的热门歌曲,而是寻找一般人不知道的冷门曲子。一旦发现一首有意思的曲子,而且是朋友里没人听说过的,那真是如获至宝。拿这曲子和同样有兴趣的朋友共享,大伙一起听,然后会有无穷无尽的讨论,讨论歌词里最深刻的隐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观念,那真是不可言传的独特经验——我不能跟你解释,因为那种经验是只为那一个时刻和气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传而独特。
怎么能忘记那些星期天的下午,总是蹉跎逗留到最后一刻,假装不记得还有功课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里,我们挤进小镇的咖啡馆喝热乎乎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后,我们溜到小镇公园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边聊天到天黑,有时候水鸭会哗一声飞过我们的头。
我享受的事情,譬如说,在徒步区的街头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来,喝一杯意大利咖啡,在一个暖暖的秋天午后,感觉风轻轻吹过房子与房子之间的窄巷。美好的并非只是那个地点,而是笼罩着那个地点的整个情调和氛围,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的沉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的确需要物质的支撑,然而更重要的是意识。安德烈对生活鲜活的记忆何尝不是来自父母的文化与品味。
7.
学习挣扎着剪掉那根萦绕心里的脐带
终有一天,孩子会长大成人,而且这一天似乎永远来得比我们预想得要早。当得知呵护倍至的女儿有喜欢的男生时怎么办?当昨天还是婴儿肥的男孩手里拿着烟直直的站在你面前时怎么办?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孩子永远都会嫌妈妈太过唠叨,父母无论多少想亲近逐渐长大的孩子,总有一些永远不知道的秘密,总有一些想问又问不出的话。于是,龙应台也如我们熟知的母亲一样,爱着忍着。这也是每一个父母必经的过程。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知道;但是,要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
8.
接受一个努力但平凡的孩子
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也是天底天最平凡的父母,相比龙应台,我们不但没有那么深厚的学识,也没有给孩子创造从小可以在不同文化中学习的条件,更没有现实的社交可以提供给孩子更高度了解社会的窗口,我们有什么理由要求孩子将来一定“出人头地”“名利双收”呢?
在对孩子的期望中,我们很容易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是“第一”,要么是“无所谓”。现在经常提到快乐教育,快乐本没有错,只是人生不只是快乐这么简单。
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你的工作不绑架你使你成为工作的俘虏,容许你去充分体验生活,你就比较可能是快乐的。
“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