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飘香瓜田
(秋之三)菊笼轻纱倒流香

(秋之三)菊笼轻纱倒流香

作者: 不断长牙齿的大猫 | 来源:发表于2023-08-17 23:10 被阅读0次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片大片的菊花,山坡上、野溪头、公园里、道路边、庭院里,盛开了,萎了,又将枯去。京都的菊花盛事,即将落下帷幕。

赏菊,说是赏菊花,其实,赏的是——菊花的气质和风骨,正所谓:“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里的人,对菊花的钟情和偏爱,堪称“意料之外”!因为,号称樱花之国的大和民族,其实,菊花,才是他们的国花。

菊花,象征着皇权,象征着尊贵。所以,当地人一提菊花,都面露崇尚和敬仰。

农历“重阳”节,就是他们的“菊の节”。他们把菊花,放在了更高的地位。赏菊的风俗,一直沿续至今。

这一天,宫廷里:一定由太子率领、拜谒天皇、举行“菊合”(斗花)、饮菊酒盛事。

到了“菊之末”,天皇会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

菊花,是僧侣从中国带过来的。所以,从“赏菊”之风的盛行,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华先进文化的尊崇。

菊花,受到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推崇。菊花图案,还是天皇的专用家纹、皇室和政府机构的专用的图案。历代天皇,都将菊纹章或菊旗,赏赐给有功的大臣。

现在,普通人家,也大量种植菊花。他们去寺院,向菩萨献菊。还在和服、门前室内的装潢、家具上,都饰以菊花图案。

他们,最终所赋予了菊花:“和风清舞,菊花剑影”的特征,无疑是这个民族,矛盾性格的终极体现: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既谦卑又极度傲慢自大。

正如一些西方学者评价的那样: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匪夷所思的“互补”和奇特的“融合”。

这个美丽的岛国,有雪山、海滩、温泉、瀑布。幽雅的庭院中,到处是小桥流水,又遍地繁花似锦,每一景,都诗情画意。

但是,他们也频繁受到地震、火山、台风、海啸等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也有:人为——内战、战乱和战争的不断困扰。

因此,他们看到的“美”,几乎全是瞬间的、顷刻会化为乌有的。他们认为:美好的事物,都不稳定、不长久。

于是,在6世纪中叶,佛教传入这个国家之后,佛教教义中的“悲世”人生观,迅速得到了共鸣,并渗透进了他们的审美意识中。

然后,逐渐形成了大和民族独特的“物哀”美意识。又相继出现了:以幽玄为中心的“空寂”美、以风雅为中心的“闲寂”美、以古朴为中心的“侘寂”美。

而偏爱残花,是因为他们认为:花落,潜藏着一种,令人怜惜的哀愁情绪——即“稍纵即逝”的幻灭。

这瞬间的“哀”和“美”,与佛教“短暂与无常”的思想,恰好吻合。融入到自然万物的审美观照中,也形成了他们:只争朝夕的——不屈、自强和自立的精神。

菊花季之后,一场紧似一场的秋雨来了,又一场比一场冷。真像徐再思说的:“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周一下午,隔壁的栗原所长,把我邀请到他办公室,满面愁容地说:“您有没发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研究所,大家的情绪,都不高啊!”

“是的。我也早发现了,不像以前那样活跃了,有些沉闷!”

“您客气、也说得温和了!是很低沉!仿佛飘着哀伤的乌云!”

“是季节变换的原因吧。忽然就冷下来了,人的心情也会受影响的。不是有:‘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的词句吗?”

“您比喻的真是恰如其分!汉语诗词,真是博大精深哪!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啊!”

“是啊!”

我想了一会儿说:“我们去爬山吧,让大家振奋一下。然后,再学习一下香道,就用药香吧,提神醒脑,再回来认真工作。”

“跟我想的几乎一样啊!爬山,去哪里好呢?”

问过千代子女士之后,她的香道研习课,定在下周五。她要求大家,一定要事先准备好:鲜菊花、鲜桂花和新鲜香柏籽。

我们就定在本周五,全体同事,上山採香柏籽。

大和民族的香文化,源于中国。鉴真东渡,不仅带来了中国的佛教,随之而来的还有香、茶、插花、书画等艺术精华。

而香道,是这个国家、继承和发扬得真正好的、一项中国传统技艺。香道、茶道与花道一起,被称为大和“雅道”。香道,从江户时代的京都蔓延出去,达到鼎盛。

香道实在是太讲究了,有:篆香、焖香、隔火熏香、香牌、香囊、线香、和盘香,以及这些制的配方和技节等等,能学会一两种,已经很了不起。

千代子让大家准备:鲜菊花、鲜桂花和新鲜香柏籽,用来做香道研习,肯定也是“有的放矢”。

菊花香,主要药用价值:疏风、平肝,对感冒、头痛和眼疾,均有辅助治疗作用。菊花,含挥发性油脂。採药菊,用煮和蒸馏法,即可提取其香精油。用来做精油香薰。

桂花香,其功效是:振奋情绪,并具有镇静、舒肝理气和解压助眠作用。桂花,香味浓郁,所以,桂花香粉,用低温烘干,研粉,即可得到。可直接用做篆香。

菊花精油和桂花粉,大家都严格按照千代子教的方法,在家里做好了。

只是,每天上班,研究所里可热闹了。大家查资料、讨论、互相交流做法。也总结失败之处,分享成功的喜悦。还把做好的菊花精油和桂花粉,带来作礼物交换。

周五一大早,我们集体乘坐所里的大巴,前往京都东北郊外、比叡山延历寺的大山深处,去找日本香柏籽。

大和香柏,与中国崖柏一样,属阳木,需有充分上方光照,方能生长,喜湿润,耐寒,带甜香味。香柏籽,也叫柏香子,是香柏果实。

柏香,功效是:促进微循环、安魂定心、杀菌去毒和养颜。其药物,用于治疗惊厥和呼吸衰竭。

我们停车,在山下吃过中饭,从八濑比叡山口,一同乘缆车上山,高空目览了延历寺,越登顶越冷。

下了缆车,已是午后。我们步行,翻到后山坡上。这里,仿佛“遗世独立”的松柏世界,遮天蔽日,万径幽寂。

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光线暗了下来,风,一阵更比一阵冷。偶尔,会遇见小溪潺潺,也会跨过几座小木桥,更显山里的空深悠远。颇有些:“暮烟秋雨野桥寒,秋雨禁行人”的旷味。

不到一个小时,我们已经从矮一些的香柏树上,採得不少的香柏籽。大家聚在一起,把收获的子实,汇拢在三个木箱子里。然后,原路返回。

返程的大巴里,开了空调。大家不断谈论着:这次採柏香籽的体会,都感谢秋天带给我们果实的收获。谈论最多的是——“比叡山修行”,那,才能称做:世上最严苛而“真正的修行”!

最后,栗原所长,非让我说说这次上山的感悟。我慢慢吟出木心的一句诗:“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大家瞬间静了下来!

是啊,画家木心的诗,更带给人们一种:空灵和孤独。到了冬天,缆车停运,要想上山,就只能步行,那就如同“千日回峰行”的残酷修行了!

我们採回的柏香籽,在千代子的指导下,做成了倒流香的香塔:

香柏籽,油性,白酒浸泡一昼夜去油,晒干,研成粉,过筛,加少许玉米粉粘合,适量水调成团,摔实,搓成塔状,中间用竹签穿孔,成中空,通风处晾干即成。

周五早上到了。千代子来到办公室,送给每位同事一个玻璃瓶,瓶里插有三根通草杆。大家把自己做的菊花香精油,倒入瓶中,放在办公桌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一阵阵幽幽的药菊香,飘萦出来,清新明目醒脑。如同一层无形的纱,把大家网在其中,仿佛所有的烦恼,慢慢地,都被随香味清除了……

下午,在办公区外的会客室里,千代子先用桂花香粉,演示了篆香。只见她,讲解完后,凝神静心,一气呵成:

把小香炉中的香灰,先挑松、刮平、稍压实、香篆模放到香灰上、模里填满桂花香粉、轻轻取出篆模,香粉呈现最美的篆文“寿”字图。

然后,用小喷枪,点燃篆香粉一头。香烟袅娜,桂花香味慢慢钻入鼻端,正是:“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如同望见那曼妙的:秋天风枝斜,半床桂花影。

休息一小时后,千代子的香道研习课,又继续进行,这次用的是塔香和“倒流香”香座。

千代子给大家讲了,倒流香,是利用了虹吸原理:

点燃香塔后,较长塔香内的中空孔道,使烟气冷却,香气颗粒浓缩,焦油含量升高,从底部出口流出来时,烟雾密度,就比外界空气高,自然就向下流动,最后形成了倒流的现象。

我们採回的柏香籽,做成的柏香塔,完美形成了倒流香!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

正如香道业界代表“泓森道”,对燃香的总结一样:“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劳作与奉献之美,更美……

相关文章

  • 菊笼轻纱倒流香 (秋之四)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大片大片的菊花,山坡上、野溪头、公园里、道路边、庭院里,盛开了,萎了,又将枯去...

  • 秋色

    隔岸群山笼轻纱,渔舟渐远泊云崖。 秋染层林​凭栏望,几度清凉落残花。

  • 风月夜

    月明 笼轻纱 羞涩舞起, 渐陶醉 夜静清幽 撒下纱万缕。 鹊喜 栖高枝 含香渐睡, 入梦里 轻纱浮动 忽掠疏影起。...

  • 秋蕊香·菊

    秋蕊香·菊 (文/安羽) 无有沁人香袭。无有天姿娇滴。深情总在秋风日。瑟瑟里容光溢。 崖边石缝仍生得。颜如画。休言...

  • 吟秋

    吟秋 马诚 登高重阳话深秋,池塘荷碧尽染霜。 浓雾层林笼云烟,清风入溪思故乡。 野径苔痕掩石径,蜂蝶飞舞采菊香。 ...

  • 卜算子·秋

    卜算子·秋 秋风不知愁 红叶知秋瘦 看似花红香满园 转瞬香铺路 秋雨不知忧 白露晓秋寒 看似轻纱笼四野 草尖凝愁露

  • 秋末游园

    暮霭笼秋辞暖阳, 禅钟悠远渡繁忙。 参悟半分圣贤骨, 方得扑鼻秋草香。

  • 诗意生活

    春聆鸟鸣夏听雨, 秋醉菊香冬焙酒。

  • 一剪梅•滴翠春山萦素霞

    文/罗恺 滴翠春山萦素霞!树笼轻纱。亭笼轻纱。简书相伴走天涯。笔记桑麻。经纪桑麻。 江水悠悠载落花。风洗铅...

  • 《秋蕊香引》菊

    游阆苑。闲亭香榭,步东篱去, 问秋菊,开几瓣。 绮罗拢袖君知否,任情托鸿雁。 回溯那,迤逦江山璀璨。映河汉。 醉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秋之三)菊笼轻纱倒流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br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