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学习、教育
读书‖《孔子传4》(397)

读书‖《孔子传4》(397)

作者: 身后书 | 来源:发表于2020-10-28 06:30 被阅读0次
    孔子传

            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读的是《孔子传》书中的第四部分:“五十知天命”:官至司寇,政治困局。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孔子说:“不懂天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不懂礼,就无法立足于社会;不懂得分析辨别言论,就无法了解人。” 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在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不尊重在上位的人,蔑视圣人的话。” 《论语》里,孔子两次直接谈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 许多人会认为天命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其实,孔子所说的天命:第一,它客观存在;第二,它不但不是迷信,还是正信。

    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某一国,这就是天命。我们生而为人,这也是天命。我们生在这样的家庭里,有这样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也是天命。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

    鲁定公九年,五十一岁的孔子出仕。先是任中都宰,继而升小司空、大司寇,直至助理国相。

    “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公安部长,是国家的最高司法长官,位同卿大夫。

    一个出身寒微的人被擢升至卿大夫,在当时是不多见的。但孔子靠他个人的能力,威望和德行,获得了鲁国的国君以及“三桓”的信任。可谓才堪所任、实至名归。

    孔子做了大司寇以后,社会风气面貌一新。那些胡作非为,违法乱纪的流氓分子都收敛了自己的行为,那些哄抬物价扰乱市场、牟取暴利的奸商也不再敢做不法的勾当了。

    鲁国当时的政治分为四大部分,鲁国公室和季孙氏和叔孙氏、孟孙氏“三家”的力量,其中最有权力的是季孙氏。

    孔子和执政贵族季桓子的关系一度颇为融洽。史籍称孔子“行乎季孙,三月不违”,说明他们最初合作得很不错。但“堕三都”一事,令季桓子警惕起来。

    季桓子猛然醒悟到孔子采取的一系列政治措施,都是在抑“三家”以强公室,一心想要恢复周礼规定的政治秩序。

    季桓子开始对孔子不满,以至孔子因为公务几次去见他时,他都表现冷淡。也在此时,孔子的弟子子路因谗言而失去了季氏家总管的职位,孔子在鲁国政坛开始陷入了困境。

    三角梅

    同时,孔子从政,改变了鲁国政坛的混乱局面,使鲁国呈现出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出现了走向强盛的势头,这引起了邻国齐国的担心。

    齐国意识到,只要孔子在鲁国政坛,鲁国就一定会强大;鲁国强大,对齐国就一定会有威胁。而且,在夹谷之会上,齐国君臣又亲眼目睹了孔子那几乎无人匹敌的风采,危机感也就愈加深刻,愈加强烈了。

    于是,齐国设计送来很多美女和良马,在城下连日歌舞,季桓子忍不住,便化妆成普通百姓,穿上便装去看。一连看了三次,馋涎欲滴,流连忘返。回来就怂恿鲁定公去看。鲁定公假装巡视,去看歌舞,“往观终日,怠於政事”。

    不久,鲁国举行郊祭大典,按规定,郊祭结束以后,祭肉要分送给大夫们。如果国君照例把祭肉分给孔子,说明还把他当做大夫,也证明国君还愿意重用他,孔子还可以在这儿做事。

    但是郊祭大典结束后,国君鲁定公没有给孔子分送祭肉。执政大臣季桓子又不愿意见孔子,现在的孔子,实际上是被鲁国的政坛抛弃了。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和弟子们不得不收拾行装,赶着马车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鲁国。

      孔子于公元前497年春(定公十三年)开始周游列国,至公元前484年(哀公十一年)秋回到鲁国,14年里,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有的国家待的时间极短,曹、宋、郑、蔡、楚,都只去过一次,甚至仅仅路过,与国君并无交往。主要在卫国和陈国。陈国居住近四年,而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居住了近十年。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分享《孔子传》的第四部分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阅读,读后有什么想法请留言,谢谢!

    三角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孔子传4》(397)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bwy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