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习了依恋的一些理论,每个人都有依恋的情感,这也是我们开始社交的先决条件。而婴幼儿时期依恋关系的建立是受益终生的,我看了电影《心灵捕手》主人公拥有过人的天赋,但是童年的创伤让他焦虑-抗拒他人,对赏识他的教授,对喜欢的女孩,对更有前途的工作,他一开始都是抗拒的,但是心理医生逐渐教会他如何改变抗拒,首先第一次冲突抗拒接受,让他了解书上讲的道理都明白,过不好人生,真实的去郊外感受春风,感受青草,获得的感受是属于自己的,无法取代的,可能会遇到雨天,泥泞,但经历过的种种,构成我们人生的种种感悟。第二次冲突是抗拒改变,抗拒追求,女朋友离别,教授建议他加入中情局,他抗拒的回到自我不安全依恋状态,心理医生讲十年,二十年后呢?你依然做装修工人,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呢?朋友也说,因为他过人的天赋,让他很羡慕,每天最快乐的时刻就是早上喊他上班,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他会突然离开,去完成他辉煌的使命,终于他接受了改变,接受了自己所想做的有意义的人生。
我们的依恋模型在安全的状态时才可以去接受新事物,好的坏的事情。然后去追寻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这就是不妄此生。
依恋的类型可分为三种:A,焦虑-回避型依恋。B,安全型依恋。C,焦虑-抗拒型依恋。
依恋发展的阶段:
无分化阶段,
低分化阶段,(3-6月),识别陌生人和熟悉人。社会反应主要指向母亲,对陌生人也表现友好的态度。
依恋形成阶段(6月-2岁半),目的矫正,为了促进亲近和接触,更加仔细调节自己的行为适应成人的行为。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岁半之后)自我中心减少,能从母亲的角度看问题。推测母亲的感情和动机,决定采取什么行为和计划影响母亲行为。
任何技巧方法固然重要,但真诚的对待才是最好的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