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吸引阶段,为什么回避依恋者能够这么吸引我,究竟是哪里吸引了我?
正文:
在回避依恋者是否是爱无能那一篇之中,我仔细梳理了回避依恋者在吸引阶段和长期相处阶段中的各种情况,很明显,有此类依恋特质的伴侣和其他类型的伴侣,还是存在很多区别的。比如,对于安全依恋特质的伴侣来说,在亲密关系之中,并不像回避依恋者那样,主要困难是怎么维持一段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他们的主要需要注意的是怎么建立有效的吸引,进而和对方实现有效互动,确认亲密关系。在吸引阶段,回避依恋者,仿佛具备了吸引这个门禁的通行卡,天然不会遇到吸引力这个困难。这个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需要花费时间精力来完成的动作,回避依恋者就放佛进入自己家后花园一样,自由随意,不知不觉就和对方建立了强烈的彼此吸引,继而进入了长期相处阶段。
那么,和回避依恋者交往的经历中,在后期遇到长期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候,总会产生这样的自我疑问:对于长期相处,回避依恋者表现如此尴尬。那么,在彼此相处的初期阶段,即吸引阶段,为什么我会被对方深深吸引,到底是对方身上哪些地方吸引了我?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下,回避依恋者到底哪点吸引了伴侣,让对方对这段感情欲罢不能?
回避依恋者就像离群的小鹿,让人充满怜爱,却又让人难以靠近。
有一种理论,人只有在高度专注的状态下,才能卸下自己后天建立的一套形成的外衣,对外暴露出来的才是真正状态下的自我,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内心的展示,对于在吸引阶段中的潜在伴侣来说,是充满魅力。我们反思下,恋爱初期的吸引阶段,吸引力形成标准是什么?毫无疑问,彼此吸引力的标准就是后期长期生活的优秀特质。相对与长期演化形成的男女优势,彼此分工的状况下,男性的相对的高度专注的时刻,女性充满爱意(我认为这个爱意会被对方潜意识解读出来母爱)的时刻,都是充分形成吸引力的时刻。那么,针对这两点,我们回头看一下回避依恋者自身的依恋风格,就会有很有趣的发现。
读过我之前描述的小伙伴,大多对于回避依恋者特质、形成原因都有大概的了解,这里就不再复述。我们看一下,吸引力阶段下,回避依恋者,自身的专注时刻/爱意时刻,在他们身上是怎么展现的?
毫无疑问,在吸引阶段下,回避依恋者可能是少有的自我内心世界——自我城堡打开的状态。在我看来,回避依恋者这个少数的自我打开的状态,恰好是他们充满魅力的来源。在成长期间,个体受到比较大的外界变故时候,自我的内心状态会普遍停留在这个年纪,而外在自我(看作理智线索)会继续成长,甚至为了保证内心状态的停滞不前,外在自我会发育的超于常人。首先,对回避依恋者来说,都是这种成长期间收到某些外界变故,形成这种不均衡双线发展的情况。在亲密关系初期,彼此的吸引阶段,由于回避依恋者少有的自我状态的打开,对于他们的伴侣来说,会出现但不止于以下的感受:
敞开心扉后,关于成长历程的彼此超强的认同感。
对于其他依恋风格的伴侣,经过比较安全稳定的成长期,从而对于成长过程种,发生的某些事情,他们会慢慢封闭这个记忆,进而释放出自己大脑的CPU,释放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处理现阶段的种种状况。可是,对于回避依恋者来说,这种状况,他们并不存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变故,形成了一朵乌云,而这个乌云始终就处于回避依恋者的身旁。当然,对于这种状况,他们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正是为了应对这躲不能发现,却时时存在的乌云,他们的城堡才显得尤为重要。哪怕,为了保证城堡存在,牺牲掉一部分认知的全面。可是,也正是由于这朵乌云的存在,反而将他们本来慢慢应该封存的成长时期的经历体验感受,一直处于开启状态,时刻相伴自己左右,就像那朵乌云一样,自己到哪里就走到哪里。吸引阶段,是回避依恋者出现少有的内心自我展开给对方的阶段,也是少有自我城堡开启的状态(后期这个城堡就会持续关闭)。那么,常伴自己的成长期的体验会是回避依恋者分享给对方的最好的礼物。潜意识里,回避依恋者会通过这种分享的过程,来筛选对方,是否真正是那个比较理解自我的人。相对于伴侣,成长经历种的体验和情绪,虽然处于封印的状态,可是它们仍然存在的,一旦遇到了这种分享的过程,封印的记忆会慢慢进行复苏,这个过程会伴随着很微妙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很容易给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爱情最初定义的时期里,这种情绪体验肯定被不止一个人发现,然后像编写搜索词条一样,被有过这种情绪体验的人添加了注释进去。对于一小部分的追求者来说,通过这种回忆体验,套路对方不同的情形。回避依恋者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成长经历,带给他这种明显情绪体验,他们只是愿意把它分享给走进自己世界的人。这个行为,本身并没有套路对方的目的。没有故意套路的例证在于,对于这种体验,本身就是造成他们回避依恋特质形成的原因,而对于回避依恋的特质,同样给他们自己带来不少困惑。
远距离时候,看到对方高度成熟独立外表。走进之后,发现反差很大的热情天真。
回避依恋者在外表呈现的完全理智的状态,这个状态下,他们自我的行为被规划的十分符合整体环境氛围对于他们的要求。甚至遵守纪律对于他们来说,是欣然接受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会有一种想要通过这种高度符合外界要求的表象下,他们会有一种渴望被人忽视,“完全融入背景”中的意愿。这种情况对于他们来说,显然是一种很舒适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对于最初保持距离时刻,回避依恋者给人的感受可能就是一种高冷、难以接近的状态。人与人的交往是每个人需要,可是在回避依恋者,这里放佛根本不需要一样。可是,外表这么一种状态,对于回避依恋者来说,并不是可以营造的神秘,只是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没办法把自我完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并保证自我体验的舒适。远距离情况下,回避依恋者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此。可是近距离接触后,回避依恋者给人完全是另外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甚至可以用一种孩子气的特征来形容。之前讲过乌云的比喻,在这种状态下,一旦走进回避依恋者之。发现他们自我世界打开之后,呈现出来的就是那个遇到外界变化,而停止生长的自我。还记得,我之前讲过小孩子可爱,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吗?一旦男性呈现出这个小孩子的状态,女性天然的母性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情况,出现女性身上会有怎么结果呢?张爱玲说,婴孩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
由远及近这一过程,会带给接触回避依恋者的伴侣两种情感体验,彼此交互。体验之一就是,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我是特殊的。正是因为,我是特殊的,才能完成真正地认识到回避依恋者反差很大,这是第二种体验。在这种逐步接近的过程成中,会自然产生了,情绪波动,情绪的波动会带来内心体验的快感的。这种快感,如果不太容易理解的话,可以借鉴下,所有艺术作品,带给我们情绪变化很大的感觉,本质就是同样的感觉。自然而然,爱情被赋予的唯一性和心动性,刚好又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印证。
情不自禁地接近和疏远,让伴侣很容易产生情绪变化的体验,也就是心动。
除了单方面地,叙述了接触回避依恋者的过程中,经历到的变化,会自我触发自身的情绪系统,产生吸引力。另一块,在回避依恋者本身,由于回避依恋风格的特质本身,会仍然回避依恋者做出一些特有的若近若离的行为。产生这种主观的若近若离行为,对于回避依恋的风格来说,很好理解。在生存方面,回避依恋特质会带给回避依恋者特有的生存优势。举例说,假设在远古捕获野兽作为食物的围猎活动中,一个回避型依恋者、一个非回避依恋者,同样自身条件的情况下,捕获行为的成功性、自我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到底哪个可能性更大,结果不言而喻。换句话说,回避依恋这一机制的出现,就是为了应对高压高风险的短期行为活动的,如此看来,在稳定长期的行为中,回避依恋机制出现种种不必要的麻烦,就显而易见了。再延伸一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假设回避依恋机制用拟人的眼光看待它,当它出现第一次时候,就是它出生的时候。那么,根据我之前的观点,机制一旦形成,它们就有了自我成长的能力。在应对高风险高压的短期活动中,回避依恋这一机制,作为优秀的保障机制,被保留下来,具备了自我成长的能力。那么,结束了高风险高压力的短期活动行为后,有一天,它需要面对稳定长期的行为活动。这一活动中,回避依恋的这一机制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是与这种长期稳定的行为活动背道而驰的,那么,被潜移默化地慢慢淡化掉这一机制,是自然而然的。可是,别忘了,机制一旦形成,就具备自我成长的能力,这种能力当然包括了自我保护这一部分在。当应对与自己相冲突对的行为活动时,它具有生命力时候,它会进行哪些动作呢?没错,很简单,把长期稳定的行为活动,转变成高风险高压力的短期行为活动。一旦这一点被发现,回避依恋风格在产期稳定活动中,产生种种的弊端,恰好就是这种转变行为尝试的结果。包括回避依恋者,情不自禁的忽远忽近进的行为,反复无常的情绪变化,无法应对长期稳定关系……的不同特质,恰好就是回避依恋机制实现自我生存,改造长期稳定行为活动为短期行为活动的尝试。对于这种机制的行为尝试的行为,回避依恋者也许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为何会做出这样种种让自己费解的行为。对于回避依恋的伴侣来说,这种忽远忽近的行为,正是在吸引阶段,对于这段关系,产生强烈征服欲的催化剂(事实上,无论男女,对于亲密关系或者潜在伴侣的征服欲,背后恰好是自我认可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一场吸引阶段的追逐行为开启时刻,追逐者本身意识从建立亲密关系的初衷,慢慢过渡到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行动上了。由于,两种状态变化的隐蔽,追逐者自身也无法识别,用自己话形容,就是遇到对方,仿佛让我着了魔一样。
另外,回避依恋者的自我城堡的外化的一些特征,同样,也会让伴侣产生吸引里。比如,由于回避依恋者天然,对于自我情绪表达的关闭,就会让伴侣产生很迷惑的感觉,对方到底爱不爱我?通过分析情况变化,来调整自我下一步行动,这也许是科学优秀的行为标准了。可是,在亲密关系中,这一指导思想,显然有时候不那么好用,起码应对回避依恋者情绪表达这一块,会让你永远没办法弄清楚对方对你什么情况,导致在接下来的行动中,不知道改怎么办。一旦有了这种情形,难免进入到全身心投入的状态中,一旦被这种状态接管了自我,就难以保持理智冷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