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一次只做一件事,你了解它的真正含义吗?
2019年1月16日 5:13:55
许多关于工作方法的书籍告诉我们:一次只做一件事,是获得更高效率的方法。
一点也没错,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科学实验证明。
但在近期读了《七堂思维成长课》后,发现自己的理解还是有些片面。主要是对一件事的定义还不够清楚,对哪些事情是同一件事,界定不同,工作效率也是不同的。
比如,王灿有一项工作是搜索有意思的文章与客户分享。你说这是一件事吧?没错,但实际上它包含了多个不同种类的活动。这里面有收集信息的任务,这意味着大脑要完全开放,启动扫描模式。然后要理解,这意味着要停下来思考。之后是分享,也就是说,要决定哪些文章值得传播,传播给谁?但收集、理解、分享需要不同的精神状态。来回切换时就需要经常分心,在不同的任务间切换,就导致效率下降。
后来王灿同学找到了更高效的办法。他说:“我发现把同类型的任务放到一起就好多了。我会告诉自己,‘现在我在收集信息,应该全神贯注于此’;‘好,现在开始理解,我要聚精会神’。如此一来,我节省了很多时间,而且每项任务的质量都更高。”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区分一件事情中的不同种类活动,将同类型任务批量开展时,将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
还有其他人的一些例子,也支持这个结论。比如,万维钢曾在《万万没想到》中提出一种“toss-skim-read”高效看新闻和论坛博客文章的办法。
第一步,随便翻翻(toss)
看完一篇再看下一篇,一篇篇地读下去,那是错误的做法。效率的首要关键是集中。我们最先做的不是读新闻,而是挑选新闻。
在浏览器的书签栏上建立一个文件夹,其中包括所有每天必去访问的新闻站点和论坛。
选择一个集中的时间专门看新闻。鼠标右键点击这个文件夹,选择全部在标签页中打开。然后浏览所有这些站点的标题。看到感兴趣的就用鼠标中键点击,这么点的好处是点中的文章会在新的标签页中打开,这样我们不必离开当前的主页面。
只点不读,直到把所有要去的站点都浏览一遍,把所有想看的文章都点过为止。
集中的最大好处是让各条新闻在一起互相竞争,就好像排队选美一样,好的文章容易突出,不行的文章很难因为偶然因素获得点击。
第二步,略读(skim)
等到挑选出来要读的这十几或者几十条新闻之后,一条一条地快速浏览其内容。
这一步一定要追求快。看到值得仔细读的文章也要先速读,但要临时保存下来。临时保存文章推荐使用“口袋(Pocket)”插件,把要细读的文章网址点击一下就自动保存下来,以后细看的时候会有一个文章列表,而且是“云计算”的,可以跨机器使用。
第三步,精读(read)
能够进入这一步的文章已经非常有限了,每天只有那么几篇而已。找空闲时间把它们仔细读完。Pocket的另一个好处是给了我们第二次集中选择的机会。我常常等到Pocket列表中的文章列表积累了好几页才处理一次,这时候再看这些,文章其中有很多也不值得细读了。
一旦发现内容真的好到了必须永久保存的程度,推荐使用印象笔记(Evernote)在线保存,方便日后查找。更好的文章,甚至需要我们在Evernote中对它进行批注,加上自己的意见。
还有采铜在《精进》一书中提出的“图层工作法”。
在一本书的写作中,很多章节是配图的,那么如果按照一般的顺序写作方法,在写到需要用图的地方,我应该把文字停下来,着手画图。但我的做法是,写文字的时候就一路往下写,对于需要插图的地方,只是记下位置标记和特征要点,待到一整章写完后,我才返回去加上插图。这样做的效率显然比一会儿写东西一会儿画图更高。
这就像录制一首歌曲。一首歌往往是由多个不同音轨的声音复合而成的,比如人声、各种乐器声以及一些特效的背景音,每一条音轨都可以独立录制和编辑,而听众欣赏到的是复合起来的声音效果。
这也像用Photoshop来画图。在用Photoshop绘图的过程中,可以把一幅画分成多个图层,每个图层在绘制时是相互独立的,也就是说绘制者在同一个时间只要专注于“某一层”的效果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这样减少了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了切换成本,而作品最终表现出来的仍旧是多个图层叠加在一起的整体效果。所以把这种多线程工作的方法称为图层工作法。
『何远舟的得到』:「在跟随阳志平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最大的惊喜就是找到知识的源头,寻找到各种方法的共通之处,感觉到武侠小说中打通任督二脉一样的舒爽。」
一次只做一件事。你Get了吗?
PS:这是自己每天50字任务的第85天!
2018-12-20十年之后,你成为一个好人,而别人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2018-12-17主持会议时如果没有反对意见,你会高兴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