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的民间有句歌谣是这样说的:“初一不出门,初二拜新灵,初三初四拜母舅,初五初六拜丈人。”,民间一直遵循着这个原则。一般来讲,初五以后的时间就可以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来自行安排了。
说是初一不出门,我们那里的初一这天,有个流传下来的习惯是:一早起来,先烧壶开水泡杯茶,然后开门出去,端着个茶杯到隔壁邻家去互相串个门问个好,吃一点主家早就准备在桌上的瓜子茶点,主家也会给来访者续点茶水以示待客的礼貌。
也有迁居到镇上的,那些年会骑个摩托车回老家村里去一趟,到了现在汽车已成代步工具的时代,则是开车回去了,也更方便了一些。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如果本生产队人家去年有“老人”的情况下,初一一大早,是要到其家中去磕个头祭拜一下的,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邻里间的关注。
初二,是拜“新灵”的日子,指的是到去年家里有“老人”的亲属家。为什么选择正月第一天出门就是去拜新灵,应该是奉着逝者为大的理念,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尊重逝者的情怀,一种让逝者得以安息的纪念。
其实这件事情跟初一一早的经过是一样的,只不过亲戚之间的拜“新灵”顺便夹带着一层拜年的意思,是要携带着拜年的礼品上门的。
传说拜新灵讲究一个“早”字,又说是越早越好。第一个到场祭拜的人这年将会得到逝者的庇佑,本年度会顺风顺水,诸事如意。
总之,任何事情总会有第一个的,你想当第一,有时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记得那年我去我三舅家拜新灵,因为他家新房跟我在镇上的房子距离很近,我就想着我能不能第一个到他家。那些年并不习惯早起的我,特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起得早,天还是黑的,我就自个儿开门出去了。
老远就发现三舅家的灯是亮着的,我一敲门,发现楼下的大厅里已经或坐着或站着有好几个人。不及细看,先去三舅的遗像前跪拜磕头,起身后,有人递给我一杯茶水。再仔细一打量,屋子里都是三舅家的女儿女婿和家人。
堂屋的饭桌上有人端上来一盘桐城特产的“炆蛋”,这是本地流传已久的习俗。做熟了的炆蛋凉了可以随时加热一下,家庭准备的数量也是足够的,以保证来客基本上每个人都会吃上一个。也有推辞不吃的,说是不喜欢吃,究其原因也不得而知。
我端着茶杯转了一圈到了后面的厨房里,发现了一个我不认识的老人,也端着茶杯在跟三舅妈的妈妈说话。心里一咯噔,还是有外人来的比我早,这样大岁数的老人,肯定是步行过来的,竟然会有起得那么早的人?
心里感叹,这才叫心诚之人,说明我的内心还是有不诚之处。
初二这天,按照乡间风俗,通常情况下,在一番祭拜过后,主人家会有负责接待客人的近亲安排在饭桌前落座,大家坐定在饭桌前喝喝茶聊聊天。等陆续来的客人够多了,主家就要预备先开上两桌饭。一般在拜“新灵”这天,来的客人是比较多的,所有的远亲近亲都会过来的,怎么也得好几桌客人。
坐不下的客人会被引导到别屋先坐一会,等候下一桌的开饭。
酒席上的菜似乎比往年要丰盛一些,每桌两盒香烟,两瓶白酒照旧上齐。喝酒的人自觉端起酒杯,只是少了往日劝酒的喧哗,小辈站起来给年长者敬酒的礼节还是必不可少的。
厨房里的灶台上,这家的家庭主妇亲自掌厨的比较少。因为心情的缘故,不管主妇平常的的厨艺是如何的高超,还是要请手艺较好的亲属来帮忙的,请的大多是走的比较近的那种。
酒席似乎比往常要结束的快一些,大家心知肚明,今日非同往日。很快,不喝酒的人就吃饱饭下席了,还在喝酒的一看,势头不对,赶紧端起酒杯互相碰了一下,一饮而尽,离席而去。
这个日子讲究的是前客让后客,后面还有好多人没吃饭呢。吃完饭的客人也无需再跟主家打招呼,可以直接离席回家,今天是不讲究这些礼节的。
通常,从早上八点左右开席,到十一点以前基本结束酒席。少数远道而来的已经在家吃过早饭了,他们到来的晚就只能等着吃中饭了,也没人怪罪,来的都是客,都是敬意。
大年初二,就是这样一个习俗,俗话说,“出门三五里,各处各乡风。”这里说的是我们那儿的习俗,别处自有别处的礼节,讲究各不相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