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6

作者: 一叶飘零 | 来源:发表于2019-10-28 10:18 被阅读0次

                        能 信

一心三惑空假中,中即空假三谛融。

三不善根身口意,烦恼所知障相从。

贪嗔痴慢患无穷,怨恨恼怒始灾凶。

一切道种一切相,转识成智愚者聪。

偈 6

三惑:见思惑、尘沙惑和无明惑。

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

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一切智,即了知一切诸法总相之智。总相即空相。此智乃声闻、缘觉之智。

        道种智,又作道种慧、道相智。即了知一切诸法别相之智。别相即种种差别之道法。此智乃菩萨之智。

        一切种智,又作一切相智。即通达总相与别相之智,即佛智。

二障: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由我执(人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一切诸惑,发业润生,烦扰有情之身心,使在三界五趣之生死中,而障涅槃之果,故称烦恼障。

        所知障,由法执(法我见)而生,以贪嗔痴等诸惑为愚痴迷闇,其用能障菩提妙智,使不能了知诸法之事相及实性,故称所知障,又作智障。

三观或三谛:空假中谓三谛,互具互融,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举一即三,全三即一,十法界中,任何事物,其体其相,悉具三谛,如是作观,名三谛圆融观。

三毒又云三障、三火、三垢。

        指贪、嗔、痴三种烦恼。贪欲、嗔恚、愚痴(又称贪嗔痴、淫怒痴、欲嗔无明)。指一切痛苦的根源

五毒:贪嗔痴慢疑。(杀盗淫妄酒,财色名食睡,贪嗔痴慢疑,怨恨恼怒烦。)

        贪让人永不满足,嗔让人产生恶意,痴让人产生错误的认知,错误的认知又会导致贪欲、憎恨、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

        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

        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自我膨胀的都是慢,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疑是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三不善根:身口意

        《佛说无量寿经》云:人,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

        《地藏经》云: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身口意】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相关文章

  • 偈 6

    能 信 一心三惑空假中,中即空假三谛融。 三不善根身口意,烦恼所知障相从。 贪嗔痴慢患无...

  • 偈语(一)

    偈语,佛经中的唱词Buddhist chant or hymn。偈陀之省。如:偈颂(偈文,偈句,偈言,偈语,偈诵。...

  • 品味传法偈(6)

    了悟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 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 通达了法与心本来意义...

  • 什么是偈子?

    文/弗度 偈子是阐述佛理的短句,可以4、5,6,7个字为一句,偈子对格律要求不是那么严格,甚至也可以不押韵或者不需...

  • 坛经核心三偈探玄

    坛经核心三偈探玄 【绪言】 《坛经》最核心的三首偈语,也就是印心三偈。即神秀偈,慧能...

  • 黄子宸:愿解如来真实义-2019-07-13

    偈文又称偈子或是偈颂,是佛教一种文体的代称,偈文比较类似古诗,一般都是四句对仗且押韵。偈文多是从佛教的佛经著作中衍...

  • 偈子:钟声偈

    众闻钟声离烦恼 普增智慧远无明 拔除三毒证般若 誓愿成佛度众生

  • 佛说本来无此树, 印在心灵烂漫花。 遥想秋日留一照, 世事是花也非花。

  • 花落到我的肩上 扎下根来 笑而不语 渐成菩提。 叶遮住我的眼睛 千年一年 万般一般 空也色也。

  • 信佛不念佛 奉斋不忌肉 不在杯中酒 全在心中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偈 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lk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