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物
鲍昆山《孔子传》梗概(十)

鲍昆山《孔子传》梗概(十)

作者: 暇思芸悟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22:44 被阅读0次

    鲁哀公11年,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返回了自己的祖国——鲁国。孔子返鲁,得益于弟子冉求。

    季康子为了回避不遵父亲遗命的责任,召冉求回到鲁国任用。冉求没有让老师失望,他做的很有成就。

    这年秋天,齐国攻打鲁国,季康子问计于冉求,冉求带兵把齐国军队打得溃不成军,连夜逃走了。战争结束后,季康子对冉求刮目相看,就好奇地问冉求的军事才能是跟谁学的,冉求就说是向孔子学的。于是季康子终于下定决心,召孔子回国。

    实际上,季康子这次召孔子回国,应该有两点考虑:第一,他以前担心的是,孔子回国,和他会发生政见上的冲突。现在,他无须担心了。因为那时的孔子是60岁,现在的孔子已经是68岁。68岁的孔子,不可能直接介入政坛了。第二,孔子这么高龄了,万一死在他国,季康子是要招致国内、国外各方面批评和非议的,鲁国政府也会很没面子。所以现在召回孔子,应该是有利而无害了。孔子14年的流浪,终于结束了。去国之时,55岁,年富力强;归国之日,68岁,苍鬓白发。

    回国后的孔子,面对的是一个物是人非的伤怀局面。他的妻子在他回国的前一年,就去世了。其次,祖国的政坛也早已非昔日可比,曾一度可能走向清明的政治,趋于繁荣的国运,早已江河日下,宛然若梦。

    孔子晚年做了三件大事。

    首先,他被国家奉为“国老”,也就是国事顾问。虽没有实际行政的权力,也可以参与政治,商议政事,获得相当的尊重。

    第二,因 “国老”待遇不错,孔子自然没有了生计之忧,于是便将精力全部投入教学和古代文献的整理之中。

    “四书五经”总共九本书,八本跟孔子有直接关系:《诗》《书》《易》《礼》《春秋》《大学》《中庸》《论语》。还有一本《孟子》,与孔子有没有直接关系,大家都知道:没有孔子,就没有孟子。整理这些文化典籍在一般人看来可能很枯燥。但是,孔子是带着巨大的历史责任感在做这件事,他要传递文化之火。即便是整理和研究《周易》这部抽象深奥的著作,孔子也充满了热情。孔子晚年对《周易》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几乎是将这部古代的卜筮之书点铁成金,令其脱胎换骨,成为总揽人物、包举宇宙的哲学大书。现存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学著作《春秋》,也是在此时正式开始写作。至于《诗经》,就更加适合孔子的性情了。“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每一首孔子都能弹琴歌唱。

    晚年的孔子做的第三件大事,就是继续教学生。孔子的私学,从他30岁左右创办起,经历了他从齐国回到鲁国后整整14年的坚持,以及他周游列国期间的非正常办学,而在他最后再回到鲁国直至逝世的五年里,达到了极盛。除了颜回、子路、子贡、冉求之外,一批更为年轻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其中,子游、子夏、子张等后期俊秀,开始出人头地。随着学生的成长,典籍的整理,国事的发展,此时的孔子,在德行上也逐渐臻于至善。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心所欲不愈矩。”“从心所欲”就是自由,“不逾矩”就是不违背道德。也就是说,经过岁月的磨砺,自我的砥砺,此时的孔子已经达到了自由与道德真正融为一体的境界了。

    人生中最后的几年孔子过得并不平静,噩耗连连。在孔子返回鲁国两年后,他的儿子孔鲤就撒手人寰,先孔子而去了,年仅50岁。更严重的打击还在后头。孔子71岁时,他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又英年早逝,年仅41岁。孔子仰天长叹,声泪俱下:天灭我啊,天灭我!孔子早就把颜回看成了自己的儿子,而且,颜回也早就把孔子看成了自己的父亲。不仅如此,孔子早就把颜回看成了他的精神传人。晚年的孔子,弟子们几乎都出仕做官,但是,颜回一直没有做官。估计是孔子要他专事学问,在自己百年之后,由颜回传他的衣钵,光大门楣。但是颜回竟然先他而去!这就像一场文化的接力:孔子举着文化之火炬,拼命的跑,前面有颜回等着接他的这一棒,等他跑到颜回身边,这个棒还没有传出去,颜回先倒下了!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老师,你太哀痛了!”孔子说:“是太哀痛了吗?我不为这个人哀痛还为谁哀痛呢?”

    颜回的死,是孔门的一件大事,是孔门由盛转衰的标志,它像一块乌云,遮住了天空的太阳,阴霾笼罩下来。颜回去世了,子路去了卫国,这一去,一去不返。

    子路是跟随孔子时间最长的学生之一,40多年,忠心耿耿。孔子周游列国,子路一直跟随身边,既是学生,又是保镖。他只比孔子小九岁,实际上,二人的关系,亦师亦友。颜回死后,子路更是孔子心中最重的人。此时孔子已经72岁,老妻已死,儿子已逝,一个孙子孔伋,还在襁褓之中,他早就做好了让弟子们给他送终、料理丧事的打算。那么谁是他最为放心的呢?当然是子路,没想到,子路又走在他前头了。

    子路的死,最后击垮了孔子。勉强撑过年关,第二年的二月,孔子病倒了。子贡出使归来,得知老师病了,赶紧来看望老师。孔子责备道:“赐啊,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啊!”这不是责备,这是依赖。孔子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子贡这样的学生,在他的身边,给他安慰。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年,孔子卒,年73岁。

    留下子贡给孔子,是上天的安排。因为子贡的办事能力,是三人中最强的。子贡在鲁国的人缘和影响力,也是三人中最好的。子贡还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办好丧事。弟子们商量之后,按照儿子为父亲办丧礼的规矩安葬了孔子。在子贡的主持下,孔子的丧事确实办得非常好,各国诸侯都派人来观礼。

    安葬完,弟子们执父丧之礼,为孔子守丧三年。三年之间,弟子们回忆谈论的,都是老师生前的言行,最后,大家意识到应该把老师的这些言行记录编辑揆集起来,流传后世,这就是《论语》的雏形。

    三年以后,服丧期满,大家在无限伤感中各自散去。最后,子贡实在不忍离去,就在老师墓前搭了一间草房,又住了三年。守墓六年后,才一步一哭,回到自己的祖国卫国去。这时,子贡已经不需要再担心老师寂寞了。因为尊崇孔子,在孔墓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叫做孔里的新村落。

    孔子死了。

    孔子万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鲍昆山《孔子传》梗概(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qw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