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连载小说
歪读聊斋(四)

歪读聊斋(四)

作者: 王父斤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3:53 被阅读41次


    网图 ©

    - 04 -

    西方人于十月底有个重要节日叫“万圣节”,也叫“诸圣节”(我们最熟悉的英文叫法是Halloween,但后来有人研究过,其实这个单词表示万圣节前夜,真正的万圣节应该叫All Saints' Day),这就是著名的西洋鬼节。如今中国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在这个节日当天,要扮成可爱的小鬼怪讨要糖果,同时还配有一句台词: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

    墨西哥有类似中国“清明节”的“亡灵文化”,本质上是纪念已故亲友,叫做“亡灵节”(Day of The Dead or  Día de Muertos);在节日当天,活人扮作死鬼,亲友欢聚一堂,吃喝玩乐。原本一个纪念亡灵的节日,变相地成了活人的“嘉年华”。中国人当然也祭祀祖先,可是据说制定这套“文明规则”的儒家,原本就是一个民间殡葬业团队(那时候估计只是哭丧和做杠头,尚未形成一个行业),所以才把祭祀鬼神变成了烧张纸钱都要哭鼻子抹眼泪的“孝道”。

    我们看墨西哥人的“亡灵节”,当然也是肃穆庄重的节日,可是活人多不会哭鼻子抹眼泪,人家是开开心心祭祀祖先。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西方人不“儒”,但我们也要反思自身太“迂”。毕竟,因为儒家那套说辞,再加上儒释道和各类宗教信仰的“教唆”,活着的时候要享尽荣华,死后绝不能没有富贵,活人因此要如何如何安葬死者,才能进入怎样的境界,云云,既是对死者的尊重,也是给活人积德。活人因此能在死人身上赚不少钱,说白了,活人通过死人又赚活人的钱;照这个商业运作模式,那笔钱真可谓“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活得再怎么嘚瑟,早晚都有一死。这才是绝对稳赚不赔的生意!甭不承认,任何时候,我们信奉“好死不如赖活”,实则不过怕死或死不起而已。

    2014年上映了一部动画片,片名《生命之书》(The Book of Life),就以墨西哥鬼节为文化背景制作,充分表达了墨西哥文化对死亡的理解——既是归宿,又是重生。

    而在中国农历七月半,还有一个重要节日叫“中元节”,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式鬼节。在中元节当天,中国多地到处焚香烧纸,一派肃穆阴森景象,因为相传这天阴曹地府会放出所有鬼魂,使其心安理得地接受祭祀;我们老家人管这个叫鬼魂“收钱”。鬼收了钱干什么去呢?其实跟活人的世界差不多——有钱能使“鬼”推磨。

    2017年,一部教人“明白”死亡的动画片上映,跟《生命之书》类似,也以墨西哥“亡灵节”为文化背景。这部动画电影就是《寻梦环游记》(Coco),其中一首Remember Me(别忘了我)的歌曲更是催人泪下,再配上经典台词,人死不是“灰飞烟灭”,而是最怕被亲友遗忘。假如每到鬼节,连供奉一下的意思都没有了,这才是真正的“死”;假如一个人死后还能被人供奉,不时地烧点纸钱,念叨念叨活人的生活,做鬼的亲友在另一个世界也会“心安”,才是真正的安息。

    我们从这部动画电影里看出,鬼其实不是那么可怕,它们反倒十分可爱。我们之所以怕鬼,其实是因为不知道鬼到底是个什么“鬼样子”。有人说这部电影教会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死亡,甚至“明白”死亡,大概就是看到了那些鬼可爱的样子。当然,这种说法多少有些牵强,“未知生,焉知死”的困惑照样存在,活着的稀里糊涂,猛地想起还会怕死,死了的一了百了,并不会给活人什么启示。所以,我们要理解或“明白”死亡,还得经过很长时间的花式“洗脑”,一两部动画电影大概只能起个过度的作用。假如鬼都像《画皮》里的恶鬼一般,估计我们对鬼就不会有观影时那般的好感了,而且对死亡也应该是“敬而远之”的,自然也就没有人乐意变成死鬼了,不管鬼到底可爱与否。

    鬼这一形象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其实都差不多,活人都怕鬼,说不定鬼也怕活人。《聊斋》里有个“咬鬼”的故事,是人鬼进行了一番“较量”的剧情,但深层含义远在读者思想之上。不过,这个故事说穿了也是我们很多人的日常经历,尤其是那些睡觉喜欢梦魇的朋友,相信也有过“咬鬼”的经历。这个故事很短,但读起来很过瘾,不觉让人心跳加速:

    沈麟生云:其友某翁者,夏月昼寝,朦胧间见一女子搴帘入,以白布裹首,缞服麻裙,向内室去,疑邻妇访内人者。又转念,何遽以凶服入人家?正自皇惑,女子已出。细审之,年可三十余,颜色黄肿,眉目蹙蹙然,神情可畏。又逡巡不去,渐逼近榻。遂伪睡以观其变。无何,女子摄衣登床压腹上,觉如百钧重。心虽了了,而举其手,手如缚;举其足,足如痿也。急欲号救,而苦不能声。女子以喙嗅翁面,颧鼻眉额殆遍。觉喙冷如冰,气寒透骨。翁窘急中思得计:待嗅至颐颊,当即因而啮之。未几果及颐。翁乘势力龁其颧,齿没于肉。女负痛身离,且挣且啼。翁龁益力。但觉血液交颐,湿流枕畔。相持正苦,庭外忽闻夫人声,急呼有鬼,一缓颊而女子已飘忽遁去。

    夫人奔入,无所见,笑其魇梦之诬。翁述其异,且言有血证焉。相与检视,如屋漏之水流浃枕席。伏而嗅之,腥臭异常。翁乃大吐。过数日,口中尚有余臭云。

    梦魇,或魇梦,坊间也叫“鬼压床”,有些地方土话直接叫“魇住了”,这一“症状”的最大特点是,魇住的人心里跟明镜儿似的,无奈死活动弹不得,大有任由鬼折腾的意思。对那些胆小,而又相信鬼神的朋友来说,甚至还能看到压在自己身上的“鬼样子”。有人专门研究这个“邪性”,所以发现“鬼压床”其实更多是一种心理作用,当然跟人的身体状况、睡姿等因素也有关系。甭以为只有我们现在才遭“鬼压床”,蒲松龄先生笔下早就有类似的糗事发生;可以肯定的是,早于蒲松龄先生的古人,当然也会遭到“鬼压床”,再说那时候的人们更要相信鬼神些。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鬼的特征:神情可畏,喙冷如冰,气寒透骨,臭气熏天,飘忽不定,等等。结合“聊斋”中所有的花妖鬼狐故事,估计能把我们不大熟悉的“鬼样子”搞个清楚;搞不清楚也能搞个八九不离十。再结合现世的“活鬼”,相信对“鬼态”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能“集大成”。不过,对一心只想做个好人的人来说,知晓一些“鬼样子”倒也不是坏事。毕竟,无论何时,这个世上从来不缺“鬼胎”。通读“聊斋”,深谙“鬼胎”,真是其乐无穷。

    不妨友情提示一下,一旦遭到“鬼压床”,千万别在脑海中想象被鬼亲一下的画面,尽管这个意识在梦里不受我们支配,但据蒲松龄先生的说法,鬼的那张嘴是冷冰冰的,那叫“鬼冷淡”,亲一口可能让你心灰意冷一辈子,弄不好还落个性冷淡的毛病。实在没辙,那就学学故事中的主人公,咬那丫的!大不了醒过来以后多刷几次牙而已!

    我们可以不信这世间有鬼神,但我们必须相信善良的光芒,它始终能够照亮一切人神共愤的黑暗角落。即使“不得好死”,做人还是尽量做个好人;人变成了鬼,做鬼才有可能做个善鬼。据说,阴阳两隔,其实不过是一张纸钱的距离;恶人没好报,恶鬼应该也不会有好的待遇。

    更多歪说,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网图 ©

    【后记】同名专栏与豆瓣同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歪读聊斋(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th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