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体悟岁月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二节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二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13:24 被阅读0次

    前言:自从《万章》系列开始后,会发现篇幅比之前都要大上许多,但是若能静下来细看,反而会发现几乎都是以史实故事串联起来后摆明其中道理的,相比半史实,半理论或纯说理的章节内容要简单许多。

    说明:此节内容即是由舜与子产之旧事来说明“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说明2(此节赏析方向):按照舜与子产之旧事,简短的对其产生的表象与结果做一定的介绍。

    赏析(史实:舜、子产——君子):

    ①、舜被上屋抽梯,放火烧仓以及掏井填土的事情不多做赏析(自古虎毒不食子,这大孝子的父母连毒虎都不如,是为禽兽立场,且今朝理应没有这样的父母。)

    ②、象(舜的弟弟)在觉知舜已经被害死之后,想要独占功劳,扬言要把所有的东西皆归其一人所有(可谓没有一丝一毫哪怕是凡人的心性,更不用说他能够向君子的立场靠拢了),而当其“兴高采烈”回家看到舜的时候却因忸怩而言:“郁陶思君尔”,此间的确可以用真(伪)小人来相称舜的弟弟。

    ③、假设站在上帝视角看待舜与其弟弟的事情,已经无关乎“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因为,再不注意其弟弟的动向,最后可能连命都没了)了,确是一场君子与小人的战争(小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夺其哥哥的包括美女、金钱、外物等;君子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理天下——代尧行使天子职权)。如若,把小人的眼前利益与君子的兼济天下两相对比,会发现,前者犹如过眼云烟,而后者却是真正永垂不朽的。换言之,其实,君子当道(盛世)是为天下的常态,而小人当道(乱世)是为天下的意外,这份意外无关乎对圣王的考验或是伤害,这份意外是跳梁小丑在太平盛世中因与谦谦君子相碰后,原形毕露的结果,当这结果被世人所唾弃、诟骂的时候,这些本不应该以人类身份生活在这世界上的“人”经过君子的洗礼之后,有的重新成为了凡人,痛改前非;有的回到了本来属于他们的地方(禽兽之道),不再为害世间。当这些本不该上台的小丑们褪下了他们的戏服的时候,这样的世道就已经走上了太平之路(一直说只有圣王用他们高贵的品德引导世界才算是盛世的开始,其实不然,当对盛世开创的阻碍烟消云散之时,摆在人类前面的路就是一条盛世之路)。

    另言之,人类只有在盛世中才能得以生存。在迷世中,小人与君子掩藏在凡人当中,给予凡人以来自于自己的影响:君子的影响偏于客观,而无所给予,也即仅仅触及你内心对德行的共鸣,让你自然而然地做出符合君子的行为;小人的影响偏于主观,而强制给予(调动),也即触及你内心的欲望与性格的软肋,从而受到蛊惑与误导,随之步入万丈深渊,而无法自拔。在乱世中,小人对凡人的强制性达到巅峰,在其中生活的向圣贤学习的凡人们也会受到来自已被小人影响的凡人所影响,从而使得群体民众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④、子产之事,包含在后文。

    引申1:

    不管是思想、语言上的,还是工作、学习上的,对其中的追求最好不要达到完全饱和的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半满心(半满心:并不是半颗心,而是经过博学后,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合理分配所学得的东西对自身的影响百分比)【理解(实例):拿学习来说,语数英综合等科目,只有当每一门学科合理地被安排时间与精力,才能使得总体分数达到一个可观的状态】。

    对于君子(凡人)、小人的立场更是如此(半满心对自身立场的选择),若不慎掉入小人阵营,可把自己所执念的东西慢慢地从100%放到50%,随之用100%的君子德行来净化,使这100%的比例与之前的50%相结合,再逐渐过滤与筛选,之后经过提纯,可能只会有不到5%的君子立场,但总比一直占有50%的小人立场要好很多(这其中的5%,也是你能够接近100%(君子立场)的可能)。

    引申2:

    不管学习什么(君子立场中),都是从0开始的,没有0永远不会有1,只有自己勇敢的往正道上踏出第一步,才有从善的历程以及归真的结局。换言之,君子——小人之路好比一条数轴,小人代表负值,君子代表正值(正直),也即【小人,君子)⇒【-∞,+∞),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数轴上选择(点位与方向)后,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的。然而,小人之端可触,君子之端不可碰,零本是凡人的起点,切莫追寻小人之端,让自己无法归零而失去做人的资格。

    赏析2(大意: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君子循道,是为合乎道之事。不管是心态、亦或是行为皆是如此。舜与象为兄弟,合乎于道是为兄弟友爱;子产与小吏为上下,合乎于道是为上下互信。然却,前者仁,后者恶;前者信,后者欺。此间,其实都是各自对于其自身品格上的要求,并不在乎于其仁与信的实质(象要杀哥哥,鱼已经被吃)是否会因为恶与欺的存在而消亡。

    引申1:如今之人都太过于聪明(遇上“象”之类会报警,遇上“小吏”之类会审判),也已不会像旧时的舜为了仁爱而仁爱,子产为了相信而相信(褒义)。但是,只要无关乎性命之事,依旧还能拿《离娄下》二十六节的内容来做一个较为简单的引申(所恶於智者,为其凿也)。

    处世过程中,随着阅历、经验、教训不断地增加,致使自身的各方面能力不断地成长:或多或少能够看到表色,听出话外音。但,其实,若于此间动用能力就已经失败了,败给了那些看不透本色,有伪音的小人们(表色与伪音在心志纯良的人身上是没有的(不仅仅是君子,凡人也一样),换言之,当你能看到表色和听到伪音的时候切莫觉得自己是聪慧的人而欣喜若狂,恰恰相反,说明你身边有至少一到两位小人存在,需通过自己谨慎的考虑后,做出正确的决策)。

    所以,并不是只让大家提高情商(不揭穿本色,不拉出本音,或是为了社会的和谐而忍气吞声,破坏和谐的是这些有表色、伪音的小人),而是让大家的能力不要用在揣摩小人的真正意图上,看护好自身,走好自己的路,除非面对面的小人要加害于你,否则请照看好你自己的身心与灵魂。

    引申2:

    恶人的存在,本身对善人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除了害命外)。而,若当善人做出与恶人一样的行为想要报复恶人后,恶人对善人的真正影响也就体现的淋漓精致了(起恶念,动恶心,行恶事)。记住,你不是高于人类的存在,恶人的果报不是你赐予的,哪怕对方是坏人,你也没有资格赐予其厄运(按照因果来说,他们的厄运其实是自己赐予自己的,与你无关),点:为何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而好人一直等不到这个时候呢?是因为,这个“时候”其实并不是人类所谓的时间、空间,而是审判。只有你自身循着一条好道前行,才能真正意义上摆脱恶人的影响。请相信,一个人开始行善积德后,也即开始走上一条好道,这条路上是没有真正的恶人存在的(提:引申1,是为引申2的实例,恶人是为小人,善人是为处世之人。起恶念:是为看到表色,想看透本色、听到伪音,想分析本音;动恶心:是为既然他对我并不真诚,我也不用对他真诚;行恶事:是为长期养成不真诚的习惯对本就对自己真诚的人,自己却去怀疑、猜忌,甚至说出、做出一些让对方伤心、死心的事情。恶人对善人的最终影响:人们互相猜忌,没有信誉,最终因为未知而导致人类社会分崩离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上)第二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zi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