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笔记及思考
第44周问答:应该用GDP考核地方官员吗?

第44周问答:应该用GDP考核地方官员吗?

作者: 爷有蔓草 | 来源:发表于2017-12-23 17:14 被阅读27次

    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无孔不入、无微不至,官僚体制和政治程序当然也不例外。

    •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
    • 只要有需求的地方就会有交易
    • 有交易的地方就存在信息不对称

    经济学家把官僚体制和政治程序看作一种“非市场化的决策”过程来研究,希望发现当人们不以金钱为基本驱动时的权衡、决策、行动的特殊规律。后来,将“非市场化的决策”改称为“公共选择(public choice)”。从此公共选择作为经济学的一个研究分支被固定下来。


    一、追寻图洛克人生轨迹的岁月

    经济学家戈登·图洛克(Gordon Tullock)毕业于芝加哥大学法学院,在私营律所短暂工作之后到了外交部工作。图洛克是庞大的官僚体制中的一员,身边积累的素材为日后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官僚体制在社会中不可或缺

    1、官僚体制是一个中性词

    • 政府机关、大学、私人机构里的研究所,都具有官僚体制的性质:

    2、官僚体制的特点

    • 基本上不以金钱为导向
      • 人类要追求的目标不仅仅是金钱那么简单
      • 追求多目标的官僚体制,绩效考核困难、效率较低

    3、从整个社会来说,官僚体制是不可或缺的

    否则不可能解释,为什么官僚体制在当前所有存活的文明社会里都是必然存在的。


    三、为什么有些政客喜欢大打出手?

    1、选举的两种不一致现象

    • 在有些国家,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力求折中,生怕得罪任何一位选举人;
    • 在有些国家,参加选举的候选人喜欢剑走偏锋,甚至大打出手。

    2、选举中的制度安排

    • 在一个选区里,如果只有一个当选的名额,候选人会力求中庸。
    • 在一个选区里,如果有多个获胜的名额,候选人的策略是哪儿有空位、哪里人少、持哪种观点立场的候选人少,他就站在哪儿。
      • 主动选择一些激进的策略,胜算可能反而比较大。
    不同的选举安排,不同的游戏规则,就会诱发不同的行为方式。这是经济学分析的精彩之处。
    • 受众越广的媒体就会越注意折中,越追求温和,越积极地去找平衡;
    • 越小众的媒体,越强调特色,更容易走极端。

    四、投票反映意愿的有无,投钞票反映意愿的强弱

    周一问题:

    社会上遇到各种各样的公共决策,大致上分都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或者选举的方式来完成,也就是投钞票的方式和投选票的方式来完成。那么投钞票的方式和投选票的方式,这两种做出公共选择的方法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呢?

    1、投选票的方式

    • 每个人的权利一样:一人一票
    • 每个人投与不投的成本一样:投与不投,均无须付出代价
    • 每一张选票对选举结果的影响几乎是零
    • 投票者更倾向于表演,人们会倾向投那些能够彰显自己品格的项目,而没有积极性去追问政策将导致的经济后果。

    2、钞票投票的方式

    • 每个人的权利不同,钱多的权利就大,钱少的话语权就比较小。
    • 投钞票是花自己的真金白银,自己需要付出代价
    • 投票者需要考虑自己的收益,会选择预期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决策

    3、投选票反映意愿的有无,投钞票反映意愿的强弱

    • 投选票,有时候会产生选民的意愿循环不定的现象
    • 投钞票,循环不定的现象会消失,人们能够找到确定的答案。
    用选票来投票往往只能反映投票人意愿的有无,但不能够反映他意愿的强弱,而用钞票投票意愿的强弱就会被精准地反映出来,并被加以计算。

    五、政府官员为民办事得讲究妥协和折中

    周二问题:

    任何政府官员他们都有服务社会的雄心,这一点跟他们要升迁的目标怎么样才能够更好地结合呢?
    政府为民办实事,首先要想清楚:

    • 追求的是说话的漂亮,
    • 还是事情被扎扎实实地完成了
      在政府体制里要有所成就,后者显得更重要,要把事情办了,有时候就得讲究妥协和折中。

    六、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一个伪概念

    周三问题:

    在所有的选举当中,我们要追求的、我们要满足的都是大多数人的意愿,而在任何一个社会里面,真的存在大多数人的意愿这回事吗?

    对“大多数人的意愿”这个概念的三次批评:

    • 第一次批评:“渔村的故事”
      大多数人的利益指的到底是什么?
      • 上了船的人的利益;
      • 整个渔村总的经济利益;
      • 所有人上船的权益;
      • 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官员的决策。
    • 第二次批评:“阿罗不可能定律”
      • 在特定的场景下,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一个伪概念,因为大多数人的意愿其实是循环不定的。
      • 会议召集人、程序确定者,他们怎么问人们就会怎么答,选举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被操控、被预测的。
    • **第三次批评:边沁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后面讲述)
      • 追求“获益人数的最大化”和“获益程度的最大化”这两个指标的同时最大化,在数学逻辑上是做不到的。

    七、会议召集人凭借经验与权威影响议程

    周四问题:

    在你所在的单位里面,会议召集人是怎么确定的?他们对会议讨论的结果有没有起到主导的作用?

    1、单位里的会议召集人往往都是有经验、有影响力、说话有分量的资深从业者

    • 这种分量,是他们在跟同事长期合作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
    • 会议中召集人的经验、判断和权威会微妙地体现出来,从而影响其他人的选择。
    •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常有价值的知识的利用过程。

    2、面对面做决策

    • 先公开讨论问题,再面对面做出投票选择,成熟的经验能够起作用,做出的决策就比较明智。
    • 背对背来做决策,成熟的经验体现不出来。决策从程序上看好像更公平,但决策质量却下降了。

    周五辩论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是否应该成为这个地区官员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

    正方认为:

    经济发展情况,比如GDP的增长率应该成为地方官员考核的指标之一,因为只有那些能把经济发展起来的官员才是好的官员。

    反方认为:

    我们不应该把经济发展情况,比如GDP的增长率纳入地方官员的考核范围,因为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维持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其他的事情,比如经济发展就应该交给市场去完成。

    我比较赞成反方观点。经济发展情况只是衡量政府绩效的指标之一,政府还有很多其他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有些是彼此矛盾的,很难同时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导致考核的困难。只能说,在某一特定阶段、特定环境下,人们更侧重要求政府在这一阶段这一背景下首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如果是在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阶段,“先要把经济建设搞上去”,那就优先以GDP这个目标为考核指标。但是如果是在其他阶段,例如我们身处的“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改变了,对政府的要求也变化了,就不能再继续沿用以前的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44周问答:应该用GDP考核地方官员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zx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