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以及本篇文章都没有参考任何书籍,都是我脑子里的想法,我也不知道这算什么性质的文章,就像马未都先生《嘟嘟》一书序文他老人家说自己一样,喜欢聊天喜欢侃,生活里找不到良好的侃大山对象了,所以马爷做了节目出了书,所以我写了这些文字。
从西汉开始的察举制到魏晋结束,从魏晋到南北朝这段时间,选举人才的制度有了改良,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什么意思,这个制度还是针对贵族阶级的,这个时候准确说就是针对各大豪阀家族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过度黑暗,官员们更多的都在为自己的家族攫取利益,严格说就是臣子的权力开始在看不见的地方大于君主的权力。为了对付甚至控制财阀,才有了九品中正制,不过很明显失败了,魏晋南北朝短暂的历史说明了这一切,
九品中正制就是把一个官员或者预备官员能力分为三个大等级,每个大等级再分三个小等级,如此分九等,你是上等人就可以为官,下等那就不可以,包括升迁也是一样,有点类似之后的吏部考核或者现在的干部考核。九品中正制之所以失败还是腐败,也就是说这个评价制度完全变成了世家财阀的牌桌,谁得背景大谁花的钱多谁就可以拿到好评,不然就是差评。所以权力不在为政府服务而是为家族。就像现在和我们差了十二个时区的那个超级大国的最大领导不是一个政客更像一个商人一个自己家族的商人为了自己的家族完全可以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二位。
所以魏晋南北朝以后,隋朝,隋炀帝发明了一个神奇的制度――科举!
科举发明于隋朝,完善与唐朝鼎盛于宋朝,没落与明,腐朽死亡于清朝。
科举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付氏族豪阀,而且它成功了。李世民为什么不能杀魏征,第一魏征是忠臣不过他不忠于李世民而是忠于李建成,而且李世民势小的时候魏征不止一次给李建成谏言打压李世民不过李建成没有采纳。李世民后来问魏征,其它忠于我大哥的幕僚臣子都自杀了你怎么不效仿?魏征回答,我忠于的不是你李世民也不是李建成我忠于的是大唐江山社稷,魏征一辈子也是这么做的。魏征自己做到了名垂青史,不过他本人死后被挖出来鞭尸,儿子和皇家的婚事被李世民毁约整个家族被打压,值不值只有当事人知道吧。魏征的一生也可以看成是氏族豪阀的缩影。魏征是山东氏族的代言人这个山东是崤山以东,不是如今的齐鲁。所以就是一代天可汗李世民也要被氏族掣肘,可见氏族力量之大。
科举让氏族豪阀以外的平民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的。他培养了一批批天子门生,这些人很大一部分还是氏族豪阀出身,但是哪怕有了极少数是平民的孩子,这对于天子谋划政局就足够了。
利大于弊,利我就不说了,弊端有哪些。最简单的一点,这些穷苦人家上位的官员,比氏族豪阀的贵公子更可怕,这些人有的穷怕了,所以更贪,更没有底线,他们本来一无所有,所以舍得一身剐敢把皇上拉下马,氏族豪阀出身的官员最多为家族谋取利益他们不缺钱所以大型贪污很少,但是后者再贪污腐败上触目惊心。
再有第二个弊端,文化上束缚僵化了知识分子,尤其是明清,尤其是清朝!科举在唐朝考的科目还是比较多的,而且题目不僵化,到了宋朝,程朱理学出现后,科举范围就大大缩小了,就是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这时候孔孟的观点不是大家可以任意琢磨得了,必须是朱熹圣人认可的孔孟之道才是正统的孔孟之道,这就太可怕了,一直到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出现才有了改善。
说科举不得不说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朝的产物,八股文一开始也没有现在说的那么变态,它只是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好难写,所以很考验读书人功底,但是到了后期,很多读书人只会这八股文别的啥也不会,这就恐怖了,严重的束缚了整个民族的思想,尤其是清朝。
八股文束缚了思想,我们的文化衰落了,当前社会,我们也缺少一次宏大的思想开放,不仅仅是政治语文课本上的东西,我们应当认清自己的好坏认清西方文化的好坏后取长补短,这样才应该是最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