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简书上读到介绍这个在豆瓣评分9.5的得奖纪录片,没看片子就发现有些奇怪。昨天看完,终于证实了我之前的想法:导演的视角偏颇,并没有点出造成中国垃圾污染的罪魁祸首。如果他想通过这部片子证明欧美日韩国家往中国倾倒塑料垃圾造成中国环境严重污染并且影响居民健康的话,那么我对王导演分析问题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
纪录片的开始,拍的是美国加州一个垃圾处理公司里工人把回收的塑料在输送带上作初步分类。在其中一段采访中,公司一个代表接受访问,表示不清楚塑料垃圾的流向,从一个中国客户提供的报告感觉情况还好。接下来的大部份篇幅以中国某个农村城市为例,描述了当地因为处理国外进口的塑料垃圾使食水污染粮食有毒和居民居住环境恶劣,但当地人除了这一行以外无以为生。还有几个受访者表示开塑料再造厂的老板发了财,而他们这些真正做塑料垃圾分类的人搞垮了身体却依然穷困。其中最让观众震惊的片段,除了黑色的污水和堆积如山的满地塑料垃圾外,估计就是几个小朋友用一次性医疗用具当玩具、拿针筒喝水。纪录片的结尾,回到美国垃圾处理公司的负责人看完片子表示难以置信,并且同意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这个情况。
我对这个纪录片的整体理解,就是王导演想通过影片显示从欧美日韩国家进口的垃圾严重污染真正处理回收塑料的中国。海报上所写的“A global child in a global garbage land. Her destiny is in the hands of many on the other side”,很明显就是指责塑料废品的出口国。王导演接受新闻专访时也举例,他在加州做调研后发现中美之间的垃圾贸易逻辑虚伪,因为美国为了钻空子不被指责非法倾倒,宁可以每吨九美元的价格倒贴钱把废物运出去。看过这个纪录片的朋友如果认为我这个理解还算恰当的话,下面我就来讲讲自己的观点。
首先介绍一下,王导演在这之前还有一个成名作《垃圾围城》,讲的是北京周边被垃圾围攻的现状。既然有了这一点认识,就应该明白造成中国环境污染的并不只是外国垃圾。纪录片以美国垃圾回收公司的采访片段来开头和结尾,造成观众的感觉就是:你们这些王八蛋不想把自己家弄脏,就把垃圾丢到咱们中国,根本不知道也不理会对这里的居民会造成多大的污染。
作为一个生意人,我相信这个世界上除了类似要挟绑架被人用枪指头以外,买卖都是你情我愿的交易。只要双方同意,公平与否纯粹在于当事人的主观判断。就好比消费者去买一个东西,只要买方觉得愿意出大家同意的价钱而卖方又没有欺骗的话,这桩买卖就应该被视为正当买卖。无论是在慈善拍卖中一万买一幅猴子画的画,或者用一块钱象征性卖掉名著版权,都是基于双方对交易的自主判断。如果有人愿意出高价来买自己没用留着会发臭的垃圾,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马上答应。扩大到国家层面,中国也一定马上点头吧?
评纪录片【塑料王国】(2014媒体版)— 王导演,你错了美国公司倒贴钱把塑料垃圾送出去,第一动机不是想避免污染自己国家。那是非牟利组织和政府的事。做生意就是为了赚钱,做回收买卖的卖方公司当然要价高者得。就算倒贴的这个九块钱里头有国家补贴,也不能否认中国买方在这个过程中的主动性。如果无利可图,谁会肯出两倍价钱收购他国塑料垃圾?走私、虚报、违规处理等等的招数用尽,难道是外国在背后指使吗?大家应该想的是,在这桩稳赚不赔的生意中,钱到底进了谁的荷包,谁才是最大的得益者。
纪录片里有人提到,开塑料回收再造工厂的老板都发了财。和他们相比,进口废品的中间商一定获利更多。看到纪录片屡屡出现的居民收入状况,请明白压榨劳工成本,使当地经济严重依赖这个单一行业的,根本不是塑料垃圾的出口国。把矛头指向出口塑料废品的国家,没有能引导观众思考谁是罪魁祸首,就是这个纪录片在我眼中最大的失误所在。
接下来说说回收的塑料垃圾本身。片中最煽情的几个镜头,拍到几个小孩用医疗针筒灌水喝着玩,用一次性手套当气球吹。观者一看,自然会顿生怜悯,心头火起。
不过大家需要冷静下来看看,一次性的医疗垃圾都是从医院里直接打包的,在美国医疗垃圾像针筒和手套这些,也一定会分开收集并且加上需要特别处理的标签。就算是在中国,也没有人想医生用接触过传染病人的手套来处理自己的伤口。如果中国医院运出来的一次性医疗垃圾放到这些工场处理,我相信拍到的镜头也不会有所不同。
这类可能造成健康影响的塑料医疗垃圾在最后的分类过程中,没有告诉工人如何正确处理和提供适当保障工具的老板、没有教育孩子不要玩这些东西的家长,是不是应该比标明塑料废品来源的出口商付更大的责任呢?
评纪录片【塑料王国】(2014媒体版)— 王导演,你错了除此以外,欧美日韩国家的塑料废品之所以有人肯买,是因为有再造的价值,而且和其它不能回收再造的纯粹垃圾分的相对比较细。喜欢看日剧韩剧的朋友应该见识过他们国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和偏执,大家从小就学应该怎么摆放垃圾。在美国的垃圾回收也要分开三个桶:蓝色是可回收的纸和硬塑料,绿色是用来堆肥的厨余和植物,黑色是纯垃圾,电子产品、电池、灯泡和汽车废机油这些也要分开送到特定的地方。垃圾回收公司靠蓝色垃圾桶里面的东西来赚钱,所以公司会提醒客户,如果有人翻自家的垃圾桶属于盗窃行为可以报警。
据我所知,目前中国对垃圾还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分类回收体系。国家和政府的无作为是主因,大众对此的淡薄意识也有很大关系。2014年八月美国加州(也就是片中回收公司的所在地)通过法案全面禁止大型超市提供一次性塑料袋,在商店买东西拿可回收/再用的袋子要付一毛钱,而部份城市2012年已经实施这个做法了。问题是在中国政府采取措施、国家开始干预前,大家就算想分类扔掉也没有投放点。除了买东西带个环保袋和少用一次性塑料产品以外,几乎没有可以多做的地方(当然做一点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评纪录片【塑料王国】(2014媒体版)— 王导演,你错了这个纪录片向大家揭示了当地环境恶劣之至,让观众看到这一点是好事。虽然中国目前的环境现状大家都知道,不过真正的画面呈现在眼前时印象的确会比较深刻。但是我们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怪责别人。垃圾围城是很多人不知道的现实,更可怕的是国人投放的垃圾不但多而且价值低。如果中国解决这个问题的速度赶不上发展速度的话,这些自己制造的垃圾迟早也会流向他国。到时候回头看看,就会知道这个纪录片的主题有多么偏了。
外国媒体都喜欢看中国的丑态,得奖不奇怪。观众评分高,可能是因为少看这类曝光真相的纪录片。部份影评说这个纪录片勾勒出塑料回收行业的生产链,我就觉得呵呵了。连获利买家中间商和成品再造工厂都没有出现过,就只有卖家和工人,怎么能让观众了解现状的本质?
如果你要问我,这个很明显会危害当地环境和居民健康的产业如果被取缔了,在纪录片中出现的受害者又何以为生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了,因为世界上会导致环境问题的产业不止垃圾这一个(首先想到的就有采矿、伐木、化工生产这些)。大家如果要想全面公正地了解垃圾回收在全球的情况的话,记者Adam Minter所写的《Junkyard Planet》更值得一看(重庆出版社中文版的节选和亚马逊英文版介绍)
评纪录片【塑料王国】(2014媒体版)— 王导演,你错了Minter successfully resists oversimplifying the issue China currently faces―with a growing middle class demanding more raw materials for new construction, the options are living with the pollution caused by recycling or the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of mining for raw materials…Minter concludes that the solution is in the first word in the phrase, “Reduce. Reuse. Recycle.” ―Publishers Weekly 明特成功避免了把中国现在面临的这个问题简单化:在逐渐扩大的中产阶层对新建项目中所需原材料要求增加之际,人们要么选择在回收再造导致的污染中生活,要么则承受采集原料带来的环境后果。明特得出的结论是,解决办法在于“减少、再用、回收”口号中的第一个词。
“没有中国,世界的天空将变得更脏。”中文版封面的这句话,字面读起来似乎中国为全球减少污染做贡献了。可是作为一个地球公民,到底该怎样面对这个问题,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