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这曲子,我就时常悲哀得不行。也不知为什么,我总是觉得似乎自己在茂密的森林中迷了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里面又冷,又黑,又没一个人来救我。
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是一部读来令人忧伤的书,它关乎青春与彷徨,关乎孤独与爱情,关乎迷失与救赎,关乎死亡与成长。
可以说,这是一部青春恋爱、成长小说,写于1987年。就好像有16岁的幻想少年少女的存在就有琼瑶热一样,有青春迷惘的少男少女就有《挪威的森林》的读者群。
但它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情感小说,很多人都说年少读不懂《挪威的森林》,读懂已是过来人,就是因为它有很深刻的内涵和宏大的主题。需要配合着一定的成长经历来体味。所以,《挪威的森林》的读者又不仅限于青年人。
这里有一个个迷失的自我,有许许多多的祭日。几乎每个人包括渡边、直子、木月、永泽、初美、玲子等,他们都在孤独、迷惘中挣扎,却又不想融入与自己格格不入的人群之中。
书中玲子的一句话说的好: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而渡边的那句话则更加语出惊人:无论如何我也不认为你们有什么不正常,我觉得不正常的那些家伙全都神气活现地东奔西窜。
这就好比一个哲学性的真假命题,不是一般人轻而易举就能彻悟,而像这样真知灼见的东西,书中还有很多,比如纯真与放荡、生与死、性与爱。接下来,就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分析渡边、以及他为数不多的朋友的青春迷惘。
1、恋爱中非同一般的形态:性与爱的分离
一般来说,小说总少不了爱情元素,不错,《挪威的森林》中也有爱,但这里的爱却是恋爱中非同一般的形态。
先来说直子。初读故事,相信很多人会产生和我一样的误会,以为直子和渡边是一对恋人。但当深入故事才发觉原来直子是渡边朋友木月的女友。之前,他们经常进行三人约会,聊聊天、吃吃饭、散散步的那种。木月的自杀使他们中断了一年的联系,后来的一次偶遇之后,他们开始了一周一次的漫无目的、快速而寡言的街头行走。
虽然直子并不真心爱渡边,但她依赖他。后来发展成一种似恋人又非正常恋人的那种关系:其中有直子对渡边的信任、依赖,渡边对直子的爱慕、责任。
直子真心爱木月,但她的身体却对他无动于衷;她不爱渡边,但她的身体并不排斥他,在二十岁生日那天与他“顺利”(这是相对她和木月的情况而言)发生了关系。
再说渡边。他无奈长期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绿子之间。他爱直子“自己心田中为直子保留了相当一大片未曾被人染指的园地”。他为她守候,企盼她病愈后一起生活。但他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绿子,她的乐观潇洒神气活现使他早已深陷其中,只是自己长期回避做出结论而已。
特殊的情形使他同时爱着两个女孩。但他们之间这种关系却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三角恋”关系。直子知道绿子,但她更知晓自己的现状,她的唯一希望就是“你能常来疗养院看我,并且永远记得我”。绿子呢,她也知道渡边有爱的人,他们以单纯的朋友关系开始交往。所以,至始至终,大家都没有将情形带入“三角恋”的状态中。
值得指出的是,直子和渡边是“有性无爱”(尽管那性,是仅有的一次),而渡边和绿子则是“有爱无性”(因为对直子的承诺,渡边一直在单方面克制着)。就如同,直子对木月“有爱无性”、对渡边“有性无爱”一样。这种性与爱的分离,使恋爱采取了新的形式,从而使整个故事引人入胜、刻骨铭心。
2、一种类似少年时代的憧憬:对纯真的执着与向往
很明显,渡边是一个向往纯真、追求纯真的人。但当我们看到他一次次和不同的女孩发生关系,总觉得这摆明的放荡和纯真自相矛盾。
永泽曾说过:渡边君也差不多,和我。亲切热情倒是不假,但就是不能打心眼里爱上某个人,而总是有个地方保持清醒,并且有种饥渴感,如此而已。
或许,这就是所谓“青春的迷惘”。渡边爱直子,可因为她是逝去的好友木月的女友,又加之直子的病、他们之间那层似有若无的薄薄的隔膜,使他的渴望得不到释放,故而寻求释放。
不过,书中他也一直声明,他不喜欢“这样和女孩睡觉的方式”,感到无聊,感到累。尤其是当他终于收到直子的信、来到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且两人做好约定之后,他有相当长的时间洁身自律,包括被绿子要求抱着睡觉时,他都没有越雷池半步。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纯真感情的执着。
不过,细想之下,渡边心中的理想女子既不是直子,也不是绿子,而是初美。“娴静、理智、幽默、善良,穿着也总是那么华贵而高雅。我非常喜欢她,心想如果自己有这样的恋人,压根儿就不会去找那些无聊的女人睡觉。”尤其是在他们三人一起吃饭时,永泽和初美吵嘴,渡边送初美在出租车中感受到的“感情震撼”的东西,直到十二三年以后,他才领悟到,那是一种类似少年时代的憧憬。
而,少年时代的憧憬,总是纯真的。所以,后来当渡边得知初美自杀后,他便和永泽绝交永无再联系过。可见,初美的形象在渡边心中的地位。
还有木月,他是个纯真到“就像在无人岛上长大的光屁股孩子”;还有“近乎病态的爱洁成癖”的敢死队,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纯真;另外,渡边爱不释手,读了一遍又一遍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盖茨比也是个历经坎坷而始终不失纯真的典型人物。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是渡边在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外的小山包看到直子房间的灯光时所说:我真想用两手把那光严严实实地遮住,守护它。我久久地注视那若明若暗摇曳不定的灯光,就像盖茨比整夜整夜守护对岸的小光点一样。
所有这一切无不彰显着渡边对纯真的向往和追求。这是渡边身上的闪光点。
3、死者的安魂曲,青春的墓志铭:经历死亡,也经历成长
在《挪威的森林》里,有太多的人死去,而这小说的题词亦是:献给许许多多的祭日。死亡,尤其是这种不正常死亡,使整个故事笼罩着一层悲哀的色调。
首先是木月的死。木月的突然间没留下任何前兆和遗言的自杀身亡,将渡边和直子带入一种前所未有的内心的虚无,他用自己的死将生者的一部分拽进死者世界。
也正因为此,渡边感受到“死并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也许是吧,当我们沉痛而固执地怀念死者,那么死者就如同和以前一样仍活在我们生命里。
后来提到是直子姐姐的死。直子姐姐看似和木月一样,突然有一天什么话都没说就自杀身亡,但她的死却是有着前兆的——精神病的前兆,两三个月就来一次的心情烦躁,将自己闷在房间里,不吃不喝不上学——只不过因为姐姐的乖巧、出色,以及烦躁过后的安然无事,大人们并没把这当成事。
作为直子因为先经历姐姐的死,后又经历木月的死,使得她的精神终于崩裂,从而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
书中有句话说,我们的正常之处,就在于自己懂得自己的不正常。在疗养院,那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些相互帮助的病人和医生,良好的生活环境曾使直子看上去近乎痊愈,就在大家都为此高兴,而渡边也因此对未来有所安排和部署时,神不知鬼不觉地,直子的病再次恶化了。虽然她从疗养院转入正规医院后,有康复的迹象,但她最终选择了放弃自己。
直子的死对渡边的打击比当年木月的还要大。然而,他却通过直子的死再次感觉到,“所谓死,并非是使生完结的决定性因素,而仅仅是构成生的众多因素之一”。但是,“无论熟知怎样的哲理,也无以消除所爱之人的死带来的悲哀。”而无论如何,作为生者“唯一能做的,就是从悲哀中挣脱出来”。正如村上春树所说,“所谓成长就是这么回事”。
玲子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这里的人相互帮助,相互拯救。或者我们正是通过拯救别人来拯救自己。从某种程度上说,渡边是拯救直子和玲子的人,但直子的离去,最终证明了他的失败。好在玲子后来走出了待了八年的地方,回到人群之中;所以说,渡边和玲子最终完成了对彼此的救赎。
结语:
最后说说此书最惹人争议的地方,性描写。
村上春树曾说,这是一种“反羞涩”,越是如实写,越是没有腥味,反而显得纯净。这样的解释或许有一定道理,我多少认同。但是,我不能接受的是故事中人物间那种有些混乱的男女关系。
要说当今我们眼前的社会,也已经相当开放,尚还有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不致太过不堪。《挪威的森林》成书于1987年,真不知当时的日本是否书中描述的那个样子,想到这里心中唏嘘不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