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29)
那一口水井,打我记事起就有。
后来,我问过我爸,他告诉我,这口水井老上手就有。
也就是说,它的年纪真的是已大得记不清。
你们也知道,农村里哪会有什么传记人,最多是口耳相传,并且,村子里的人几乎人人都拙于言辞,见面聊天都没几句话,不外:“你吃了么?”“你去哪儿?”“你到哪儿”之类,算是热情打招呼了。
所以,谈到历史,根本上就是一笔糊涂账,好在大家也不讲究。
水井处在山脚下,一块略微平整的地方,水井上方,是一条沟渠,很深,足够下大雨时山上洪水不致于水冲进水井;与水井处在差不够一个平面的还是一道水沟,与水井隔沟相对的是一大片水田。
这样说好的位置还是有些模糊,我先把方位加上,水井南边是山,山下是一道深深的沟渠,水井北边是田,水井与田之间还是一道水沟,至于东边,是一条道路,道路从这一座山脚走,(这一座山大),就到另一座山(这座山小)的山脚下。
我的家在小山的后面,其实,从家里到这水井来挑水,距离真不近,还别说,隔壁的村就离得更远了,住最北头的那户人家来这儿挑水,足足有我的距离的两倍,人家照样也会来这里挑水喝,原因很简单,这井水甜。
我们知道,有一种瓶装水卖到全国,它的广告词就是“××××有点甜”,我喝过,老实说,照我们这水井里那真的差远了。这绝不是因为故乡水的缘故,很多路过我们这儿的外乡人喝过了都说甜。
这口水井建构非常简单,是我们这边独有的青石板,青石板模样就是一块巨型的鹅卵石,四周围都是一块一块码起来的,中间留有缝隙,北边就是自然地码放,南边靠水田这边则不知用什么材质胶合得严严实实,保证不会有水从田里渗出来。
水井不是很深,但也不浅,足以让水桶倒进去取水不会晃动井底的泥尘,井水从来都是清沏见底的,有少量的鱼在里面游动,小时候去挑水的时候,可没少试过用扁担钩钩住水桶,把水桶沉到水里,安静地等待鱼游进桶里,不过一次也没成功过,那些鱼贼精贼精的,桶一入水中便钻进石缝里不出来,与它们比耐心,十有八九我们都要败下阵来,哪怕它们从石缝里钻出来,也不进水桶,连边都不近,大概是活久见,不为惑吧。
井水面离地不过十厘米左右,夏天的时候,我们就会趴下身子,用双手去舀水喝,往往一气喝个畅快。
现在想想,这水井好像有个怪怪的地方,好像不管多少人来挑水,井水好像总是满满的。
印象中,我们通常都是一群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去挑水,挑水好像也是我们的游戏,一群人挨个地打满水,水井依然很快恢复古井不惊的模样。
也不管什么时节,刮风下雨,或艳阳高照;隆冬或炎夏;雨水丰润或罕见干旱,水井始终是不满不亏,从来一成不变。
更神奇的是,冬温夏凉,随时喝都不伤肠胃。尤其是夏天,冰冷的井水,喝下去,感觉燥热尽去,全身熨帖极了。
后来,我家打了机井,就在屋角头,方便得很,但依然会去水井那里挑水喝,一直喜欢的味道。
水井里的水非常清洌,没有一丝泥土味,而且烧水壶不管用多久,都没有那种水垢,好像一直是新的一样。
当年,也不知是哪位老祖宗发现的这口水井,福萌了这么多年。
我后来到外地工作了,回老家的时候,总会拿起扁担水桶去挑挑水,好像也是一种餍足似的。
再后来,我们举家搬离了,偶尔回老家,路过水井,都会忍不住驻足。
现在,我试着用文字写下它来,脑海里浮现出那水井的模样,口水上来,咽下去,好像感觉有那么一点甘甜。
齐帆齐写作成长营(20)篇1350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