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追忆似水年华》

作者: 时间_断点 | 来源:发表于2021-11-21 08:59 被阅读0次

    纵观世间万千,美的事物总会激起人们的兴趣,即便它只是一个的名字。

    读《追忆似水年华》并非我的本意,而是冥冥中早已安排好了的。我曾在过去的某一天用这个名字写过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个名字还同属于一部书。后来,在我得知这一切时,我又重写了它,虽然我还不知道真正的“追忆似水年华”是什么样的,但我仍旧把它想象得很美。

    读《追忆似水年华》是我一直以来的向往,从我得知它还是一部书开始。之所以说是向往,是因为它太厚,它早已超出了我可以接受的阅读范畴。我一直以来的读书习惯是,书的页数不要太多,最好一天之内就可以读完,200页为最佳,400页为极限。我读过的大多数书,也都是属于这个区间范畴。所以,读这部书的时日也是一搁再搁,一忘再忘。直到去年,我读了两部大抵相同厚度的书,这才让我有信心下决定去品读这套几乎被封了印的书。

    最开始,我的确是在品读,但很快就放弃了这一读法,原因是它的写法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任何,它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确切的主人公,更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所有的内容完全是一种漫无目的地自由发挥和自我心理独白的双重叠加。有时他人的一句话或是一个动作,一个细节,都能引发“我”无限的遐想,进而又会关联上更多毫无关联的事。所以,“品读”对我来说在这套书里几乎是无法实现的,于是我只得退而求其次地选择了懒读——只读文字,不求甚解。

    在我懒读完这部书的第一时间就和一位姐姐分享了此事(虽然她不爱看书)。“我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个?”“先听坏的。”她不假思索地说。“不行,必须先听好的,不然坏的没法说。”(她发了一个捂脸的表情给我。)接着我又问先听哪个,她这次说先听好的。于是我“勉为其难”地告诉她我下午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那坏的呢?”,她紧接着就问(因为她不怎么爱看书,所以这部书对她的而言,和世间的万千书籍并无二致。对此,我深表理解)。我说,“全忘了。”

    “全忘了”,这不是谦虚,而是确真的事实。300多万的汉字,好几个月的白天和黑夜,再加上我的懒读,不全忘几乎都不大可能的。而这一忘,也犹如我读过的众多散文集,虽说这部书隶属于小说,但我还是很好的释怀了它;首先读它的人少,其次读完它的人更少,最后它属于最不常见的小说类型,且又是最难读懂的一种,所以“全忘了”也可被理解,虽说它有一个听起来很美很艺术的名字——意识流,但这也难掩它在世人心里的“难”。

    其实,读这部书最让我苦不堪言的不是它的篇幅(毕竟,我曾读过比它字数还多的《大秦帝国》),而是它过于冗长的段落,这不是一章或是一册的偶然,而是全部。读惯了几十字,几百就划分为段的文字,你很难一下子接受这种一眼望不到段落尽头的文字表现形式,同时你也很难想象,你翻过了几页,却仍处于未完待续的某一段落之中,这时的你犹如是在漆黑的暗夜里努力寻找着光明——盼望和失望并存。所以,每当我读完一大段文字后总会逃离一段时间,有时是几分钟、十几分钟,有时会是一整天。

    毫不夸张地说,它每一段落文字的跨度,不亚于两本不相干小说的糅合,这种几近让人抓狂和想要快速逃离的心理也更进一步地提高了阅读它的难度和广度。这也难怪每当我百度它时,总会看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和问答,有人把它说成是一部死活都读不下的经典,也有人直言千万不要去读它,虽然它是公认的经典。

    其实,关于这套书我一开始并没打算写读后感,一是因为我真的全忘了,二是因为我的确是为了读而读(这样的读法是很难写出好的读后感的),但我为什么又写了呢?是因为,我想让更多的人明白一个道理:读书有时并不是为了记住,而是为了感受,感受那种世人都说得难,感受那种无可奈何却又不舍放弃的妥协,感受那种为了读而读的羞赧。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感受觊觎美所付出的代价,即便它只是一部书的名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追忆似水年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ny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