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阳在我记忆中的每个冬天里出现过,也在我记忆之外的无数个冬天里现身过。寒冬腊月里,那段恶劣的日子常常阴霾密布、湿冷异常,甚至风雪交加、寒霜漫野,但是无一例外的,都会在片刻的时光里迎来暖阳。
在那些稀罕的清晨,暖和的阳光铺满了寥落的街道,洒落在寂静的村庄,溶漾在生寒的江水里。进而,空气温和了,树木青润了,久居屋内的人们也有了出去走走的热情了。
想起以前,最爱冬天一大早出门散步的人是我的爷爷,他总是向我们打招呼道,“出去暖暖”。然后便挪动着自己的双腿,在小区里在暖阳下不知疲倦的散着步。而在那时候,年少的我是浑然不以为意的,总认为整日窝在家里才最为舒服。至于温暖,等到捱过短暂的寒冬,再交给春夏秋也不迟。
可是爷爷没这么做,他总是先人一步的“出去暖暖。”这让我颇为不解,更何况在其它的季节他也不见得如此说,也不见得如此做。这个问题始终让我困惑不已,现在想起来,或许一个人经历过的寒冷多了之后,便常常会未雨绸缪,而不是寄希望于未来的温暖了。
少年的我长久以来是被温暖包围的,不会被寒冷所冻伤冻残,总以为冬天过后还有春天,春天永远都会来临,却不知道万物凋敝之后还有冬天,冬天永远都不会消失。
所以我会不理解爷爷,会不理解那些在街头欢快迎接暖阳的人们,会不理解在素来风和日丽的江南,或许只有寒冬时节,温暖才不会那么廉价。
而在南京三四月份的时候,由于气候多变,寒冷依旧笼罩着这座城市。所以在每个晴天碧空、暖阳普照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出去踏青、放风筝,享受着片刻的欢愉。因为也许明天就气温骤降,雨雪霏霏了;也许傍晚就朔风劲吹,地冻天寒了。
初中时的我,在一次偶然的安排下,走进了我们区当时最好的中学。不过在短暂的喜悦后,接下来高昂的学费、激烈的竞争以及中考沉重的压力,也让我的心逐渐的被寒冷所侵蚀着。如今回想,那段幽暗的时光里,我最爱的事情莫过于和同学们倚靠在栏杆处,静静的沐浴着暖阳的光芒,随意的闲聊,说些关于梦和青春的事情,隐约透露出对未来的忧虑和憧憬。
一个人的心是有血肉的,也是有温度的。如果一个人的心在一处寒冷的地方待久了,那么血肉便会被冻伤,温度便会低至零点。在将近高考的寒春,每天晚上我都会瑟瑟发抖,在僵冷的床褥间冻醒,然后回头看去,空调还在呼呼地吹着暖气。考试状态日渐低迷的我,对未来的恐惧日复一日的增长着,我整日像是挣扎在无尽的冷河里,抱怨着这个寒春何以如此之长。
在那段时间,我总是一个人蜷缩在教室的最深处,被寒冷不断加固的冰封着。直到某一天,班主任催促着我们学生全部到阳台上去,我才磨磨蹭蹭的晃悠到了门口。这时,一道耀眼的阳光霎时射入我的眼帘,逼得我几乎睁不开眼睛。我的内心在一阵久违的舒适,后背微微的沁出了汗水。这大概便是暖阳的温度,在那瞬间的温暖里,我隐隐约约感到这个寒春快要支撑不下去了,苦闷的高中世界将要分崩离析,而极致的寒冷下,却必然会有一抹温暖的阳光从遥远的地方缓缓照射而来。
在暖阳走过的角落,总能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慰籍。但我也清楚地知道,有些人永远走不出严冬的围困,他们在寒冷的夜晚中死去,再也无法见到明天的暖阳。比如说村头河埂上冻死的流浪者,比如说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
这样想着,暖阳也有了自己的局限性。它将会驰骋在白日的原野,也会消散于漫长漫长的黑夜中。在没有暖阳的深夜里,或许也只有人与人之间的依靠,才能制造出最后的温暖。那或许是寒冷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许。
网友评论